为防止违规校外培训加重学生课外负担,让广大中小学生度过健康、温馨、有意义的假期,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做好寒假校外培训治理工作。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要深化治理,严肃查处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学科类培训治理可谓一路穷追猛打。比如,采取“四不两直”方式,通过“日查+夜查”“联检+抽检”等形式,对违规培训多发的商务楼宇、居民小区等重点场所进行排查,严防严查隐匿在酒店、咖啡厅、居民楼等场所的违规学科类培训。同时,紧抓“隐形变异”,强化对重点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严防严查以“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以及各类冬令营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查处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有偿学科类培训治理难,难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双方一拍即合,让管理者防不胜防。假期特别是寒暑假,很多家长热衷于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尤其是学科类培训。学科类培训形形色色,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直奔考试提分而去。“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不放假。”家长们争先恐后采取各种方式充电提能,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想方设法超过竞争对手,为下一步抢占优质教育资源多攒些筹码。
重视教育投入不是坏事,不少家长以攀比为导向,争相参加培训提分,才是学生“假期不自在”的直接原因。有的家长给孩子报系列培训班,加班加点,昼输夜灌。为了“速效”“抢跑”,盲目投入,搞得孩子身心疲惫,不仅难以达到预期,还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适得其反。寒暑假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歇歇脚,玩一玩,调整一下状态。家长应充分释放假期的价值,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自己筹划安排假期,读读闲书,看看展览,学学家务,甚至几天无所事事。
从超纲教学到“超能”培训,本质上都是脱离教育规律,是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在作祟。根治假期学科类培训乱象,需要教学和招生协调联动。按照有关要求,各地正在探索实施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同时,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普通初中。升学环节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考察占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泻去教育焦虑之火,校外学科培训的热度才能真正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