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哲学教师玛丽埃塔·麦卡蒂编写的《伟大的小心灵:和孩子们聊聊哲学思辨》一书,启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要关注孩子们自带的哲学天赋。通过对友谊、责任、幸福、公正、时间、勇气、死亡、偏见、人性、自然、同情、自由、博爱等话题的邀约和讨论,研究如何呵护孩子们永无止境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激发想象力、探索力和思辨力,引导孩子们用思考构建起对人生、世界、自然和未来的憧憬与想象。
作者认为,儿童天生具备孜孜不倦、不屈不挠探究和追问的能力,并且没有讨论的话题禁区。更重要的是,这种追问背后,体现的是儿童具备的自然而然的哲学思辨能力,包括思考、怀疑、想象以及探索未知的能力。哲学从来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尤其是对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说,其大脑中产生的生活之问很多都是哲学之问。作者认为,从幼年时期就开始练习哲学思辨能让人终身获益,具备追求幸福、欣赏简洁、容忍差异以及心存敬畏等能力。
在作者看来,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哲学探究非但不会减少天真和希望,还会让心志有支撑。实践证明,具有哲学思辨能力的孩子,举止自若、落落大方,既善于倾听,又长于表达,因为“哲学能让一个人的思想变得丰富多彩,无论是时光的洗礼还是困境的折磨,都无法使之褪色。从小训练哲学问题,小哲学家们长大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转折,都可以更从容淡定地随机应变,并找到更明确的人生道路”。
对于培养儿童哲学思维的媒介手段,作者认为,美术、音乐、诗歌、文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都是比较实用的方法。作者大量的哲学教育实践都采用了上述方法,挖掘了足量的素材。这和今天强调的“五育并举”理念一致,尤其是经典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欣赏,能极大地培养儿童对生命和自然的感知能力,能充分激发儿童对美德的理解能力,能自然地激发儿童思考、发问和求真的能力。当然,如作者所言,也可以提高儿童分享的才能和生活的质量。
哲学不是给人以答案,而是给人以思考。在引导孩子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作者的思维,首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应该留意一些看起来莫名其妙、异想天开的问题。其次,应该尽可能引导孩子使用简洁明了、一阵见血的措辞,目的是为了让思维方式更清晰。第三,要营造开放包容的探讨环境,尤其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维论对错。最后,要引导孩子保持写日记等记录思维过程和思考结论的习惯。
作者着墨14个章节,探讨了如何与孩子分享哲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哲学探讨和哲学练习,并通过分享哲学家的故事,引导孩子与哲学相遇,其中也不乏一些本身就很有哲学智慧的哲学论断。作者认为,“哲学”一词的含义就是“对智慧的热爱”,正是在好奇心和无解之谜的激励下,哲学家们开始审视生活。很多孩子提出的问题,比如“天到底有多高”“人为什么会死亡”等问题,不恰恰是最本真的哲学之问吗?
对于友谊,作者认为,人类既有对友谊的渴望,也有对在友谊中受伤的恐惧。他引用贝尔·胡克斯《关于爱的一切》中的观点论证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性:“真挚的友谊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群体的快乐”“友谊中不该又伤害或忽视”。这对我们重新看待和解决校园欺凌也很有启发。
对于责任,作者认为,回应(response)是责任(responsibility)的关键,他引用加缪的观点——“负责任的行动可以体验个人的成长和共同的和谐”——引导孩子们不要与身边的人关系紧张,做缺乏责任感的人。
对于公正,作者认为,儿童对公正很敏感,对不公正则更加敏感。这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是一个重要的提醒:教师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就会在孩子心中筑下深刻的印记;家长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会影响儿童对公正的感知。
对于时间,作者认为,时间不能改变真正美丽的东西,包括爱、信任和思想等在内的永恒之美。“既然过去已经不在,未来尚未来到,那么过去和未来之间这两个时间是怎样存在的?”他引用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的著名问题,引导孩子们懂得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全身心投入当下的道理。这也启发我写下了“专注和投入是对时间最大的尊重”的哲学思考。
对于勇气,作者认为,承认“我不知道”或者“我不懂”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因为知道自己的困惑恰恰是拥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开始。对于死亡,作者认为,只有教会孩子们自然界中的生死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懂得生命的脆弱,才会更加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于偏见,作者认为,成年人要格外保持警惕,防止将一些刻板印象和褒贬评判传递给下一代,造成更大的偏见。对于自然,作者认为亲近自然是人的本能,不能一味地在竞争中培养孩子,要适当地放松下来,体会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对于这些哲学问题的探讨,作者在书中还抛出很多方法设想,提供了大量的参考素材,值得每一个有志于培养孩子哲学思辨能力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