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网站11月17日发文介绍了学校新一轮教学改革进展,表示要破除教学上存在的超限现象、内卷现象、短视现象以及不规范现象,深入推进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具有衡中特色、值得全面推广的课堂教学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师培养体系和学校评价体系。
消息一经发出,立即引发舆论关注,“衡中教改”成为最近几天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一所地方中学的教改为何会引发聚焦效应?衡水中学本身就是一所争议较大的学校,“衡中现象”更是毁誉参半的特殊案例。一方面,舆论并不认可衡水中学超极限教学、高强度学习、魔鬼式管理等模式,认为此举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和素质教育原则,是在用超限、内卷、短视的模式锻造考试机器。另一方面,大量的考生和家长趋之若骛前往衡水中学,开启“高考冲刺”模式,因为高考成绩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在教育系统内部,“衡中模式”也争议不断,质疑者不在少数,效仿者也络绎不绝。
正因如此,“衡中教改”的消息一出,便搅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池春水。虽然舆论聚焦效应强烈,但“衡中教改”仅仅是衡水中学内部进行的一次教育教学改革。虽然改革涉及教学超限、内卷等敏感问题,但相较于“衡中模式”的社会影响和争议,这样的改革成效恐怕难以平息社会焦虑。
“衡中模式”受推崇,主要是因为清北录取率,学校自我改革即使力度再大,恐怕也得小心翼翼。如果改革后出现高考录取榜空坠,地方和社会各界都不会答应,学校师生也不会答应。之所以进行教学改革,是因为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甚至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桎梏。也就是说,推行教改前,衡中首先应该回答“衡中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如何回应社会的焦虑和担忧。
在“衡中模式”已经成为社会性话题的情况下,“衡中教改”必须走出自我革命的窠臼,进行“全视角”的教育教学革新。 基于此,笔者认为,“衡中教改”不妨上提一级,在地方教育部门甚至更高层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指导必须是支持和引导,不得用行政手段干预,不能人为设定路径,为“衡中教改”创设积极的改革氛围,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衡中教改”还应该积极引进专业力量,坚持“开门纳谏”,邀请教育界专家学者对“衡中现象”进行集体“会诊”,明确哪些是需要改革的,哪些是需要完善的。同时,要充分听取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改革才能有的放矢,才更具现实意义和期待价值。“衡中教改”是在“衡中模式”基础上的改革创新,必然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压力和困难,学校要正视“优质生源奠基的录取率如何绿色延续”“高分低能现象如何消除”“高考工厂模式如何改革”等敏感问题,踏踏实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