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划》),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教育部4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现有基础教育教师1586万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强师计划》将如何影响1586万名基础教育教师,又将带来怎样的格局之变?新时代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4月15日 中国教育报)
“乡村教育好起来”这是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强师计划》中的重心议题之一。笔者认为,这里的“好”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既是发展振兴乡村教育的愿景,也是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希冀。
“好”起来,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教师“好”,即乡村教育上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稳定合格的乡村教师队伍作支撑。
数据显示,我国共有乡村教师290余万人。但乡村校条件差、待遇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补充难”的主因。近几年这种现象虽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笔者认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在提高教师素质上下功夫。具体措施上,应突出三个“适度倾斜”。
首先,在优惠政策上倾斜。近年来,通过 “公费师范生”培养和乡村工作补贴或农村教师生活补贴等项政策的全面落实,让乡村校的教师待遇略高于城区学校,也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补充难”的突出矛盾。但优秀教师数量与城区相比还是存有较大差距,教师待遇仍是制约乡村教育“好起来”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可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可在工资、住房、就医、交通等方面予以适度倾斜,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到乡村校任教,为乡村教育建功立业。
其次,从办学条件改善上倾斜。乡村校之所以让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补充难”,也与教学设施不完善和教学条件差有直接联系。常言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教育好起来,办学水平高起来,才能为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校任教创造良好条件。
再次,在工作业务帮教上倾斜。近几年来,在有关政策引导下,各地均加大了对乡村学校的支教力度,支教教师在顶班上班课的同时,也将先进校和优秀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技能等传递给乡村校教师。前不久,浙江实行组成本省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进行帮教,将支教的个体行为发展为校际之间的深度交流。援校与被援校相互签定协议,能有效促进支教目标责任的达成,有利于帮教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