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双减”后教师减负需补齐教师编制数量 减轻非教学工作负担

“双减”工作实施以来,部分教师反映工作时间变长、工作压力增大。对于这一问题,12月21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回应中提出三个措施:按照编制把教师补充到位、积极探索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减轻教师负担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学校、学生、家长和教培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教师不仅是“双减”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基层执行者,还承受了政策落地后的压力。随着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教师承受的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这种状况得到了教育部的关注,但仅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回应仍远水难解近渴。

首先,补充教师编制谈何容易。许多地方教师编制和学生数量的比例还停留在1:18,与教育部要求的1:13.5尚有很大差距。其二,弹性上下班更将导致学校许多活动难以开展。其三,统筹利用社会资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短期内难解教师压力。

教师负担本来就很重。“双减”之后,教师负担不减反增:课后服务增加了教师在校时长;减负不减质提高了课堂教学要求;科学分层、优化作业布置与课后辅导增加了备课辅导负担。多数教师都乐意承担“双减”带来的教学重担,但不减反增的非教学工作负担却令教师身心俱疲。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随后各地政府都出台了减轻教师负担的通知,要求确保对中小学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但据观察,教师非教学负担却没有半点减轻,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年又新增了摩托车带帽行动、APP推广、疫苗接种等。

为什么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政策文件出台将近两年,而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原因在于,各级用文件落实文件,没有真心为教师减负,布置工作时也不管工作是否与学校、教育有关,都往学校头上推。

“双减”后的教师减负三条措施中,与其推行弹性上下班、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倒不如认真落实城乡师生比为1:13.5的教师编制数量,切实减轻教师身上的非教学工作负担,如此方能确保一线教师能够把工作重心和精力放在教学上,提高“双减”后的课堂教学质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师  教师词条  减负  减负词条  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词条  编制  编制词条  减轻  减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