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商业观点,企业文化也是产品——虚拟产品,是为了赢得顾客的心,所以企业文化一定要有“卖点”,要“独特”,打造有卖点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单纯的口号宣传,这是我们团队对数千个企业问企业文化进行总结后的思考,虽然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国企业更高、更快、更强。
除上述功能与作用外,她还有许多不同的作用,比如“辐射作用”、“标准功能”等,这就要看企业在实际运用和操作的过程中怎样与自身相结合。运用得当,能发挥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功效,企业理念也会得到升华,有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运用不当,也多少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但笔者至今还未曾耳闻目睹过有哪家企业因为企业文化发展过头而毙命。相反,因企业中的企业文化溃不成军而导致失败的企业倒比比皆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地位。她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企业形象,品牌战略的基础,她还能够从企业外层渗入其本质,能够使企业明确航线、不断创新,能够激发企业和员工的活力、释放出功效与潜能,能够创造出好的工作环境和空间,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性的经济效益。管理界有一则寓言:狂风和微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狂风首先来了一股刺骨的冷风,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微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很温暖、很惬意,继而脱掉了大衣,微风最终获得了胜利。在企业竞争中,企业文化就像徐徐吹来的微风,在管理中虽不能感觉到威严的管理机制,但最终获得成功的秘诀,还是“柔性”的企业文化管理。
从总裁的谈话里他似乎是觉得对公司情况了如指掌,只不过海派经理明显感到总裁所了解的并不是每日传去的简报所言,而是被人刻意歪曲了的事实!这种突袭对海派经理的威信而言是毁灭性的。正在进行中的业务不得不暂时停顿下来进行集团内部的思想调整,机会飘忽而去,海派经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当时的业务设想在另外一家公司变成了现实,别人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明确管理层次、清晰授权范围、通畅沟通渠道,这是职业经理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然而这一切必须在制度的保障下进行。有这样一句话:文化是制度之母——制度的设立必须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国许多企业而言,其劳心费力建立起来的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形同虚设。这最终表现为文化上的尖锐冲突,而这种冲突的此消彼长就直接影响到制度的正常运行,从而使企业员工无所适从。企业一旦丧失了大家所共认确立的规范与标准,就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公司管理与经营行为的混乱。谁为谁妥协?海派经理的管理方法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做法显得如此幼稚——合理却并不合情。由于忙于争夺势力范围而使其间原有的矛盾激化,所以,他们开始彼此“忽悠”起来。实际上,在海派经理来到大连之前,老者们就已貌合神离。而海派经理的上任,却又使他们其中的一些结成了暂时的联盟。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所谓调整,海派经理的业务策略和所拥有的客户与公司现行经过修正的、老者们所坚持的业务思路已经迥然相异,尽管名义上他还是作为常务副总,实际上却已经难以对公司各部门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市场的生存原则是绩效,而集团所关心的是如何保证每一个员工与自己的政治血缘的高度亲和化一,如何变为“真正的”自己人——在这里,能力已成为退而求其次的东西。而当皮鞋擦的好坏成为价值衡量的重要标准后,苟营者便易于取巧,企业内部权谋的作用会被无限扩大、变异、神化,在私欲与利益的诱惑下个人应有的职业操守与行为便会严重扭曲。
截至目前,我国几大商业银行与同方签署了总数为数十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这说明了社会对清华企业信誉的广泛认同。正所谓“厚德载物”,清华文化中对“德”非常重视,强调对“德”的培养,和以“德”作为衡量人的标准。信誉,是塑造一家大企业品牌的最基本要素。第四,是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和事业第一的奉献精神。清华同方是国有控股企业,员工的待遇甚至无法与同类的高科技企业相比。但同方的员工,特别是主要的经营者和管理人,都在用十二分的努力和追求在工作。恰恰是凝练的清华文化,成为利益天平上无形的砝码,并成为企业的核心氛围。近年来,同方规模扩张速度极快,一些下属控股企业已经开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从这里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与清华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并相互促动的。第五,是强烈的荣誉感,和对“清华”品牌的自觉维护。清华同方员工的企业荣誉感是很强的,它的基础是社会对于清华大学的认同与赞誉。这也使得清华同方对于自己品牌具有好的自觉维护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穿于自身的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生命力在于管理文化,它包括了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还有高于规章制度的企业文化,其核心就是企业共同价值观。因此,现代管理文化必须紧密围绕“人”来建立,也必将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共同价值观的提升而不断完善。清华同方要迈入“世界一流”的行列,就必须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同方有一个十八字管理方针:“资产授权管理,投资回报考核,公司监督执行”。这个方针充分体现出同方的管理文化,就是在强调承担责任基础上的充分授权,在强调整体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发展。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方不断提出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比如计划预算制度、实时监控制度和针对控股公司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由认股期权计划、职工持股计划和孵化阶段的虚拟持股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