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7日,港铁屯马线开通,线上“宋皇台站”正式启用。此站的命名源于附近的“宋王台石碑”。传说南宋末代皇帝宋端宗赵昰和他的皇弟赵昺(即后来的宋帝昺)曾逃难至九龙城一带。南宋最后亡于蒙古之手,但有关传说却流传下来,并有不同的发展。
宋王台石碑
黄家梁《藏在古迹里的香港》记述了一个传说:当年端宗赵昰走难时,跑到九龙的一座小山上,走投无路之际,山上的一颗石头突然裂开,赵昰乘机躲进裂缝里,成功逃避元兵追击,而这一块拥有灵性的石头就成为了今天的宋王台。传说到底是真是假,今日已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早于二百多年前,宋王台石碑已经屹立于此。据清嘉庆年间修纂的《新安县志》〈卷十八・胜迹略〉记:“丁丑年四月,帝舟次于此,即其地营宫殿,基址柱石犹存,今土人将其址改建北帝庙。宋王台在官富之东,有磐石方平数丈,昔帝昺驻驆于此,台侧巨石,旧有宋王台三字”,说明最少在嘉庆年间石碑业已存在。同时,今日仍屹立于九龙城的石碑上亦刻有“清嘉庆丁卯重修”七字,亦都说明了石碑的悠久历史。
宋王台石碑
1860年代,因为过度开采九龙城一带的石材,宋王台的遗址岌岌可危。1899年,九龙居民强烈要求保护这个古迹,得到时任时港立法局议员何启支持,并由何在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动议,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台古迹。终于,翌年政府实施了香港第一条保护古迹的条例——《保存宋王台胜迹条例》,正式立法禁止商人在宋王台附近采石,以保存该地的古迹和圣山。
前清遗老流寓之所
1911年,满清政府给推翻了。一群前清遗老,像吴道镕、陈伯陶、朱汝珍、赖际熙等十馀人,从北而南来到香港,而九龙寨城作为中国“飞地”,自然成为流寓之地。他们都是前清粤籍官员,不单学富五车,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虽然他们在政治难有很大的作为,但却在流寓之际,积极推动文教事业,对香港历史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考证宋末二帝避居九龙的历史。其中,又以他们登临圣山,于宋王台赋诗酬唱,后又结集成《宋台秋唱》一事,最为风雅。
他们登临宋王台,极目远眺,感叹河山易主,遂起怀古伤今之感。他们俯仰凭吊,藉诗词咏怀抒情,后来由苏泽东(1858-1927)辑录为为《宋台秋唱》(1917),大有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所书之雅集聚会之风情。《宋台秋唱》除了是香港早期的汉诗集子,也是宋代香港历史的专集,兼具文学与历史的研究价值。
后记:《东莞县志》
值得一提的《宋台秋唱》主编苏泽东亦是粤籍诸生,工于诗文。1915年,陈伯陶编《东莞县志》时,开局九龙,聘苏泽东为分纂。这本书制作精良,以史料丰富、图文并茂见称。其中,尤以图表最为后世研究歌颂。《东莞县志》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以“陆军测量局”之法绘制准确度甚高的地图,使后人可以透彻明了东莞当时的区域范围。陈伯陶前后花了六年时间,编成《东莞县志》98卷,另附《沙田志》四卷,全书合共130馀万字,时谓巨著,绝对是研究香港历史的重要史籍。
|作者简介:叶德平博士,现职大学高级讲师、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曾主办香港多个历史文化研究计划。近著有《金庸小说里的中国历史》、《香港凤山寺与广泽尊王研究》等。近作《小学生・古诗游》更荣获第二届“香港出版双年奖”语文学习类出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