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插箭节

节日简介

  藏族民间传统宗教祭祀节日,一般在农历夏季五至七月间举行。各地自择日期,无统一规定。藏族原始宗教的本教有多神崇拜的传统,即使在如今藏传佛教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这种对自然神灵的信仰仍保留着。各地藏民都有对本地山神的供奉,藏语称为“拉卜孜”,又称“嘛呢堆”。它是一堆日积月累逐渐堆积的刻着经文的石头,上面插着许多削成箭镞样的木杆,摆成丛状。木杆上挂着羊毛,缠上一些条形嘛呢经幡;石头上往往放着木制的刀、弓、箭等物品。日常就有人绕着嘛呢堆行走,据信此举如同念经一样,可以达到向神佛祈福消灾的作用。而插箭节,则是各部落祭祀本部落崇拜的地方神的祝祷活动。届时,同一部落的几个村庄联合起来,请喇嘛念诵经文,然后杀牛宰羊供奉于“拉卜孜”前。部落头人对天致祭,敬青稞酒,献哈达之后,全体参加者绕着嘛呢堆从右向左旋转行走,并高声呼喊“格格”。仪式结束之后,都要举行盛大的宴会及“浪山”活动,如跳“锅庄”、“弦子”舞,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拔河等文体竞技、娱乐活动。

  插箭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安多藏区有插箭祭神山的传统习俗。每个村寨各有自己的固定神山,也有几个村寨共祭一山的。农历六月十四口那天一大早,各村寨的男人们都骑着骏马,穿上节日盛装,带上白布帐篷及新宰的羊、新磨的糌粑、新打的酥油和奶油炸糕、酸奶、青稞酒等传统食品,以及各种菜肴、糖果,此处每人手持约六米长的彩旗箭杆,从四面八方云集在圣山脚下,安营扎寨。第二天日出时,大家都纷纷上马奔赴到圣山山顶,先由几位精干的小伙子在山顶插箭处,挖好一个宝坑,然后由活佛和长者在坑里放粮食、茶叶、柏香、绸缎及许多物品,尔后大家共同竖起长约十几米长的第一支箭,箭端上挂满了哈达和各种彩带。这时人们就一起围着偎桑台转经,并围绕第一支箭插上其余几十支箭,用各种彩带和羊毛绳牢牢捆绑在一起,以示团结、友爱。此后,每人把自己的那支箭插在长箭周围。又从插箭的地方往山顶拉上很多经蟠。插完箭后,大家欢呼,向空中抛撒红、绿、黑三色风马图、八瑞图的纸张,犹如天女散花。

  插箭敬山习俗源远流长。著名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里也有详细记载。古代藏族牧区部落战争极为频繁,有战争必有死亡。亲友们为了减少死亡,每当出阵或迎战其他部落的掠袭时,都要举行盛大的插箭仪式,以求吉星高照,武运亨通,凯旋而归。这种以求战争胜利的习俗现在已演变成为民间习俗,成为牧区聚会,开展娱乐活动的一个节日。

  插箭仪式完成后,们们回到营中,举行赛马、摔跤、拔河、演唱民歌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就这样一连几天沉浸在欢乐中,难怪插箭节是草原上最隆重又是小伙子们最快乐的节日之一了。

传说与由来

  在东部藏区,特别是安多地区,各个部落、各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的保护神,有的叫战神,有的叫地方神,其中有文神也有武神。

  这神保护着这一方土地或某一个部落不受妖魔鬼怪的侵袭危害,还肩负着在部落仇杀中帮助自己一方赢得胜利的重任。对于老百姓来说,佛教只管来世轮回,远水解不了近渴,而这些保护神却能解决眼前的、迫切需要帮忙的大事,他们才是与众生命运息息相关、关系部落生死前途的救世主。因此,各部落对保护神的供奉自然是十分丰厚的。在供品中,箭链便是最重要的一种。这一意识促成了甘青川一带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插箭节的产生。

  为什么单单用插箭来表示恭敬、虔诚之意呢?原因很简单,山神普遍是战神,也唯有战神才能用高超的武艺和超人的神力抵御妖魔鬼怪的侵袭,战胜邪门歪道。作为战神,自有战神的宇宙观、生死观、价值观。他不是财神,不必为金银元宝奔波愁喜;他不是菩萨,不以吃斋念佛为终生修行;他更不是芸芸众生,不用为御寒垫肚操劳。他是战神,肩负的是卫土护民的神圣使命!而英名、神力全靠利链锐箭来体现,战神喜欢翎箭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了。因此,信徒们采取了插箭这一独特方式来讨山神的喜欢。

流程

  安多重镇拉卜楞寺直属“神部”—13庄的插箭祭祀活动甚为隆重。13庄中,又首推人多势众的上塔哇。上塔哇的插箭日是农历六月十七日。插箭地点在庄子背面深长的彦克沟沟恼华鲁山口。

  笔者目睹和经历过这一节日的全过程。

  当晨鸟叼走了黎明的黑纱,东方露出灰白的曙光时,山包上高耸的插箭垛露出了似利剑的轮廓,直刺蓝天。箭垛四周已经人声鼎沸,众头攒动,在山腰的蜿蜒小道上,还有人扛着“翎箭”鱼贯而来。山上山下,气势壮观。

  来插箭的几乎清一色的是男性,其中不乏身架单薄、满脸稚气的少年郎。只有为数很少的妇女来插箭,她们属于家中没有男性的人家。据说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除非家中绝了男丁,不然不允许女人来祭神,即使儿子只有十一二岁大,也只能由他们参加祭神。这是为什么?是战神喜欢健男壮丁,还是世俗偏见强奸了战神的意志,谁也解释不清,唯有历史老人清楚。不过,旧世界认为女人身上有秽气,会亵渎或冲撞神灵的荒谬意识,恐怕是这一规矩的潜在指导思想。插箭的翎箭是不是真正的翎箭呢?不是的。这是一种象征性的祭祀,即先挑出一根短则一丈余,长则十丈多,削去树皮、树身笔直、没有树权弯扭的光滑树干,在杆梢捆上柏树枝和白羊毛,颈脖三面绑上三角形的云纹彩板(一般涂成虎黄、黑白云纹吉祥图案),远看去犹如一根翎箭。祭祀的人把这根翎箭插在山神驻锡的山口娅豁的固定箭垛里,就算是插箭了。每一个部落的箭都是集中插在一起的,有开光伏藏的木杆四方垛栏为集中地,它便是箭垛,藏语叫“拉卜则”。

  与任何文化现象一样,从祭神插箭的人潮中,我们也能看到文化的阶级特征。按理说,山神对谁都是公平的,绝不分尊卑贵贱,讲贫富权势,但那些权势炙人、声名赫赫、腰缠万贯的富户们,却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对神有r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自我感觉要好得多,因此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也更迫切。他们相信钱能通神,为博得神的宠爱,要用重金制作翎箭,一来讨神喜欢,二来以势压人,三来炫耀钱财。他们在天破晓后来到山脚,自己骑着高头大马摇摇晃晃上山,让雇来的三五健汉抬着涂金抹银的翎箭徒步爬山。那箭杆足有小缸粗、十丈余长,光花翎就是七八尺长、一尺宽,箭梢的柏枝一人抱不拢。这些雇工一个个气喘嘘嘘,踌珊行走。也难怪他们,抬着重且长的翎箭爬行几乎直立的陡坡,咋能不累得趴下。

  当旭日跃出东山尖,金晖抹在华鲁山埂口时,插箭仪式在村长“拉甲py”神战无不胜的意思)的欢呼声中开始。第一道程序是垠桑。桑烟是与神沟通的信号。

  山包上的桑台有三尺高、二尺宽。台面上堆得高高的是香柏翠枝,上面撒满了糌粑、干果,当村长从底部点燃柏枝,浓烟便袅袅上升,桑火僻里啪啦暴燃起来。顿时无数金星进溅,乳白的烟柱腾向天际弥漫开来,在山间把晨露水岚融成纱鳗,展开一条横贯中天的巨幅哈达。

  几百人围着偎桑台,人们此起彼落,呼喊战神的名字,争先恐后地往桑火上添加自家的柏枝和糌粑。糌粑、柏枝交替叠压,形成一层柏枝一层糌粑的塔楼。焦糊的糌粑味掺和着涩香的柏枝味在空中飘散,把众生的诚心、把信徒的祈祷捎向山神。

  第二道仪式是向长空扬撒“朗尔达”符纸。

  “朗尔达”也叫“风马”。风马是一种原始祭祀形式,为动物崇拜,是对骏马、大鹏(金翅鸟)、龙、狮、虎,特别是风马的崇拜,寓意借风马使人的气数和运道顺畅昌达,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以风马为中心,大鹏、龙、狮、虎为四角的构图,还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环往复,生命经久不息。

  偎罢桑、诵罢祷词的,会赶紧挤出人群,到箭垛的前面,呼喊着“拉加K”的祝福,把印有风马的纸片大把大把地扬向空中。

  顿时,蓝天变成了“天马行空”的世界,如雪花翻滚、柳絮飘扬,纷纷扬扬地飘飞、降落。它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战神的崇仰,全传达开去。扬播开去。对撒扬风马的人来说,如果自己的朗尔达飘得高飘得远,则意味着今年将福运高照,事事如意,如风马般步步高升。

  煨完桑,撒完朗尔达,插箭仪式正式揭开帷幕。气氛庄严、神圣、肃穆,人们像出征的队伍,显得庄重、冷峻。每个人双手高擎自己的翎箭,按顺时针方向缓缓绕偎桑台一圈,然后绕插箭垛三转,才开始争先恐后地把箭插进垛围中。

  插箭垛上空成了箭的密林、链的阵列,遮住了阳光,遮住了苍弯。翎毛在相互撞击,发出闷沌的响声;梢顶的吉祥结在磨蹭,有的毛絮绞扭粘结成一团;柏枝在梢顶吱吱摆晃。插箭垛前,健汉少男们蜂拥而上,里外九层,趴在栏木上,井然有序、毫无吵闹地默默把自己的翎箭递给站立在栏木上的那几位大汉。这是关键时辰,是山神正圆眸监视的时辰,所以谁也不敢张狂,谁也不敢怠慢,个个都谨慎小心,必恭必敬。

  负责插箭秩序的这些大汉是村长临时指定的。他们觉得这是神圣而荣耀的使命,因此,早在人们垠桑撒风马时,他们就已经忙碌开了。他们要把那些年代久远、因风蚀雨淋而朽烂不堪的翎箭剔除干净,把剩下的用粗毛绳捆紧,腾出空间给新的翎箭。很快,一束束新箭插进了旧箭丛中。新箭拥着旧箭昂然冲天,给旧箭平添了许多光彩和威风,插箭垛瞬时旧貌换新颜,显得比过去更加神采奕奕、剿悍勇武。

  这时,朝阳又把金辉洒满了山包,在云岚氰氢之中,人们再一次狂热地吼着战神的英名,欢叫“拉加9,接顺时针方向围绕插箭垛转圈。有马的则骑着马绕插箭垛狂驰,给山神助威添胆;有枪的则举枪向空中鸣放,表示自己的敬仰和虔诚。祭神又一次掀起了高潮。

  插箭完毕,多数人下了山,但仍有不多的人留在箭垛前。他们中有的给战神拴缠五色吉祥彩蟠,或者扯换用牛毛绳捻的通天绳,愿山神帮助自己在临终时能搭天绳去“天国”,并乞求神灵感知他们内心的苦衷,多多给予照顾;有的则在箭垛根深埋五金和五谷(金银等珍贵金属和麦子、青棵、豌豆等),然后叩头,祷告战神保佑自己的财富源源不断,日子更加兴旺。在有些地区,插箭的人们还在山根举行赛马会、射箭比赛来取悦山神,完了喝酒吃肉,歌舞玩乐,到傍晚才骑马回部落。

  不少地方插箭节与香浪节连在一起,插箭节过后,香浪节也就开了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插箭节  插箭节词条  
茶文化茶道

 一杯茶,一面镜子

二十四史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人生,需要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