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养心、养性,养气、养人,饮茶大有益。”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伴着耳熟的旋律和泛黄的记忆,我与阎肃老师说起了这牵绊情缘的一碗茶。
前门情思大碗茶
那年,一批返城的知青回到北京,阎肃就在其中。下了火车,走在前门火车站,炎热的天气让前门楼前的一个露天小茶铺显得格外亲切,简单的一个大案板,摆着一溜儿大茶碗,黄黄的茶汤,一口翻将在肚,又解渴又便宜,透着一股子亲切劲儿。后来在《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华侨,回国找寻儿时的许多回忆,文字里充满了对故土、故乡的崇拜情感。阎肃因此受到启发,他说:“我想,其实,人们关于童年的记忆是很具体的,一碗豆汁儿,一棵老槐树,一碗大碗茶……所以,我就这样写了那首《前门情思大碗茶》。其实,歌词中很多细节和元素是来自老舍先生的小说。”后来,这首反映当时一代人思乡情结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慢慢被大家传唱开来。
“老北京的八大胡同我都喜欢转,公共汽车不方便,就靠走。只要有空,不管刮风下雨,从永定门出来,走到前门、大栅栏再往珠市口。喝着茶,听着书。现在那些相声演员师父的师父,我就是他们的听众。但这一切乐子,都要茶当引子才有味道。”
烟雨渔舟遇“仙翁”
上世纪60年代初,阎肃老师在地方上采风,在去汕尾的途中,有了一次神来的巧遇。“那次是在一支小渔船上,遇到了一个老渔翁,闲聊的时候,我们说到了茶,说得很投机。船将靠岸,我们却谁都没有告别的意思。这时候,船外下起了小雨,老渔翁拿出了珍藏的好茶。虽然只有我们俩,但他还是摆上了四个茶碗,认认真真地来了一套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是我第一次喝功夫茶,没想到竟是在这么一个小木船里。意外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赤脚踩泥巴的老翁竟然对茶这么讲究。其实,听着老渔翁的福建话,交流上多少有些障碍,但是我们还是越聊越起劲。这老渔翁视茶如命,而且只爱福建功夫茶这一种,爱得相当执著。老渔翁没别的嗜好,就被这一口茶累着,一辈子就这么个想头——喝好茶。”烟雨渔舟,巧遇爱茶的老翁,至今令阎肃老师印象深刻。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慢慢懂得了乌龙茶,并为后来创作《铁观音》打下了基础。2002年,在安溪举办的第一届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上,由阎肃作词、孟庆云作曲毛阿敏演唱的茶歌《铁观音》掀起了大会的高潮。但是,阎肃老师说:“虽然是知道一些传说、典故,但这些都是皮毛,写了这些茶歌,我对于茶还是不甚了解。”
不可一日无茶
“养心、养性,养气、养人,饮茶大有益”,78岁的阎肃老师身体很好,他说这是茶的功劳,“这种饮料在淡中透有太和之气,让人的心变得宽容、平静,调和之间没有大的起伏。心急气浮的时候,焦急烦躁的时候,喝上两口茶很是有用。比如小孙女闹了,写东西写不出来了,喝喝茶,就把火气过滤冲淡了。也不用早晨啊、雨夜啊的,随时喝上一口,都能感受到茶内在的冲虚太和。所以我说,让我饿一天可以,没有酒喝也可以,但不可一日无茶。都说酒是三杯通大道,我看茶也是。
“但喝茶我喝传统的茶叶,袋泡茶不好,看不见叶子,看不见沉浮。而且最好是能有好水,比如虎跑泉的水,那种清冽是其他水没办法比的,泡出茶来,碧绿!后味甘甜。这种水的讲究,虽然是士大夫的穷讲究,但有道理。不过,话说回来,研究到这个程度,就脱离老百姓了,离生活远了。像大碗茶才是老百姓的茶,朴素的茶。如果把茶弄得神玄、贵族的地步,就不应该了。老百姓的茶不能太贵,要不还不如留着钱吃肉了。所以区别就在于是赏茶还是喝茶,要喝茶,当然还是物美价廉的大碗茶。如今,我喝上口大碗茶,还可以回味起童年的往事、多年的老友和流离的生活。
“现在茶业的竞争过分了,像普洱茶,跟当年的君子兰一样了。所以,我还很怀念过去的老茶馆,像老舍先生描述的‘裕泰茶馆’,四川的茶馆。那才是属于生活的,亲切的。而且,那是孕育艺术的地方,喝茶就着身边的热闹,写着自己的东西,那叫一个美哦!现在这些东西少了,所以也想呼吁一下。”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