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经过了上千年的总结演化而来,所以它在每个节气名称的两个字中都包含了极其准确的名词定位。
古人最早观测到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二分二至),用来判断一年中两个昼夜平分的点和冷暖季节的到来。后来逐渐发展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被称为“四立”,表示一年中四个季节的开始,而春、夏、秋、冬四季被称为四时,八个节气被称为八节(四时八节)。古人在日复一日的农耕劳作中又总结了科学而合理的另外十六个节气的名称,即现在我们使用的二十四节气。这些名词通常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四时八节就属于此。第二类是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第三类是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第四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表述了全年的气候和物候特征以及物候变化的规律,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非常可靠的理论指导依据。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丰富的语言文字记载了古老民族的沧桑历史。自古以来,大约有1500多个文字被使用,语言的丰富、词汇的优美,使古老中华的历史进程被描绘得更加多姿多彩。并且,语言文字上的这种厚重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的名称都由两个字组成,这样24个节气总共有48个字。仔细分析后,我们惊讶地发现,48个汉字中居然有22个字是重复使用的,实际用于表达二十四节气的只有26个单字。现将各字使用次数整理如下:
“立”字四次: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小”字四次:小满小暑,小雪小寒。
“暑”字三次:小暑大暑处暑。
“大”字三次:大暑大雪大寒。
“寒”字三次:寒露小寒大寒。
“春”字二次:立春春分。
“雨”字二次:雨水谷雨。
“分”字二次:春分秋分。
“夏”字二次:立夏夏至。
“秋”字二次:立秋秋分。
“露”字二次:自露寒露。
“雪”字二次:小雪大雪。
在浩瀚的汉文字中,古人仅用了区区26个汉字便将一年365天的复杂农时节气概括得如此准确生动!
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古人还运用诗词的韵律,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从每个节气中选一个字,编成了七言绝句的二十四节气歌。四句共28字,轻松简洁地将一年四季的全部节气内容写了出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数千年来,人们就是按照这意义重大的节气定位来具体安排农业生产,什么时间,做什么,二十四节气便是一年中时令转换的不同里程碑。正是因为这里程碑的科学合理性,才使得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有条不紊。这是二十四节气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同时也是对人类农耕生产文明的贡献。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五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明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明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明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有时达到一年中最冷,大寒可以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也不一定。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b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一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