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曾经有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大意是:在中国,人们相信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道德问题。
道德问题在很多人的眼里到底多重要?
比如好多人看过的“细节决定成败”的故事:
一个大型外企招聘管理人员,应聘者要么没注意地上有个纸团,要么是注意到了没捡起来。
只有一位穿着朴素的年轻人弯下腰把纸团捡起来,准备扔到垃圾桶的时候,一位穿着贵气的老者走了过来,慈祥的对年轻人说:“打开看看吧”。
上面写着:恭喜你被聘为总经理。
这个明显是编的故事代表了当时很多人的心声:决定你职业天花板的并不是你的专业能力,而是你的道德水平。
这个鸡汤不知道毒害了多少人,我至少听周围五个人说过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被爸妈告诫:一定要勤快,看到同事的废纸篓满了要帮人倒,水空了要帮人添,要主动在办公室打扫卫生……
但是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欺骗那么多人,就是我们有一种很深的文化观念,一切东西首先是道德的,然后才能说其他。
比如最常见的一种“到的第一”的现象就是:外卖员有失误,客户不能给他打差评。
并不是说道德和人品不重要,我当然也喜欢跟人品靠得住的人打交道,但是道德问题不是世界的本源问题,不能把一切都扯到道德。
就比如说“外卖员有失误,你能不能给他打差评”?
常常是不管外卖员做了啥,网上一边倒的声音都是:打差评的都是禽兽,外卖员这么辛苦,你不就是晚了一会吃饭么,外卖小哥不就是态度不很好么……花钱了不起啊,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外卖小哥的难处呢。
但是职业问题首先是职业问题,小哥送餐送慢了,而你不打差评不苛责小哥,原因只能是你不愿意这么做,而不能是因为“外卖小哥是弱势群体应该被关怀。”
知乎上有个叫何勇的外卖小哥说的很好:
大家点餐都是花钱的。谁的钱也不是风刮来的。并且这个行业算服务业,遇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如骑手骂人说脏话等,该投诉就投诉。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没有必要迁就什么。尊重理解是相互的。
我不是说你花了钱就应该为所欲为,而是说既然我们双方是有商业约定的,那么如果外卖小哥违背了商业约定,那按照平台赋予你的权利,你是可以打差评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打)。
这里要注意,我不是单纯说外卖一个行业,我是说所有的商业和专业问题,都首先应该是商业和专业的问题,而不应该首先是道德问题。
道德是个主观标准,你凭什么用你的道德评判别人?
世界上把一个人批倒斗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深挖一个人的道德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
道德更多的是个主观标准,而这个世界又是无比动态且复杂的,你用你的道德标准评判自己的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当你用你的道德标准评判别人的生活就难保不出问题。
之前我一个朋友写过一篇爆文《我不怀疑你的能力,但不看好你的人品》,老实说我不能同意他的观点。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经理离开了一家创业公司,按规定他应该提前一个月提离职,但是他从提离职到收拾东西,再到入职新东家只用了两周。
这家创业公司原本工作压力就很大,而这个经理的离职给其他同事增加了许多工作量。
有人气不过,出主意让公司老板去微博上抹黑这个经理,还要@ 他新老板。让经理的新老板知道他人品不行。(出主意的人人品才有问题)
老板尽管拒绝了,但还是自以为聪明的下了个结论:"他不过就是想谋求个高管的职位,凭良心讲,论能力他没问题,但他的格局太窄,可能这辈子也就最多到个中层吧”。
他还补了一句:来日方长,我们等着瞧。
这个故事无疑就是用主观的道德标准评判别人的典型。
如果以前说道德、人品、性格决定人生,那现在这层皮换成了新的,变成了格局、层次,其中换汤不换药,只不过叙述的方式完全变了。
我始终认为这个世界是复杂且多变的,单纯用道德好和坏两种标签去衡量一个人是不对的。
假如你站在经理的位置上,现在有一份工资更高、待遇更好、压力更小的工作,要求你两星期内入职,你会怎么做?
当然会有很多人说自己会按照老东家的规定,等一个月后安排完工作再入职,但必然也有很多人会像那个经理一样选择。
但这仍然只是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完全上升不到道德层面。
而且用老板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个经理,那他必然是没什么大出息的,而用这个经理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种行为,那他其实也算不上错,更谈不上“人品差”、“没出息”。
可问题是你凭什么用你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别人?
就像洪七公说:“老叫化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辈。生平从来没杀过一个好人。”
且不说坏人是不是应该由你洪七公来杀,你怎么就能保证你对好坏的道德评价是对的呢?
如果一个人因为别人的道德评价而被杀,那真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了。
二元标准只存在在电影里,简化世界才是最大的不道德
我始终在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世界和人都是极其复杂的,用一个主观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人无异于管中窥豹,是看不见全景的。
在企业或者单位里,用好或坏来模糊化的判断一个人,要么是没脑子,要么是幼稚病。
喜欢看各种剧,特别是传统戏剧的朋友可能会知道,戏剧里往往会有两大阵营,一方是单纯的好人,一方是单纯的坏人。
好人往往都是好到爆表,身上没有一点瑕疵;
坏人往往都是坏到冒泡,身上没有一点人性。
这种好和坏越“单纯”,冲突越激烈,观众就越喜欢。
但这是对世界的简化反应,更适合大脑的认知模式。但久而久之很多人把这种认知方式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会认为非黑即白,非好即坏。
但是坏人就没做过好事么,好人就没做过坏事么。
假如按照这种设定,那么世界上就只有一半是好人,另一半是坏人了。
所以说,评判一个人很难单纯地从道德标准去说它是完全的好或坏。
你大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老板在决定你是不是能够升职加薪的时候,先看的是你的人品而不是你的能力,那该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