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南北朝历史上的形神之辩: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哲学思想、寓意启示

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是佛学盛行的时期。佛学坚持有神论的主张,认为凡事都有因果,人死了,灵魂还能在来世存在,接受今世的因果报应。正所谓“因果轮回”。而以范缜为代表的无神论者则主张,人死灯灭,形销神散,灵魂根本不能单独存在。于是,围绕着“形神关系”,两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史称“形神之辩”。

在这场争论中,佛家人物坚持认为,灵魂是人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他们说:木头是客观存在的,人的身体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木头是没有感觉和意识的,而人的身体却有感觉和意识。这充分说明,木头就是木头,是一;而人的身体却是二,里面还有灵魂。否则,就无法解释人的身体所具有的感觉和意识。如果人的身体是一,为什么死人和活人都有形骸,但死人不会有“知”呢?

范缜对佛教的上述观点还不以为然。他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意思就是说,身体和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精神(灵魂)从属于身体,身体存在就有精神(灵魂),人死了,精神(灵魂)也就随之消灭。对此,他也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精神就像锋利,形体就像是刀刃。离开了锋利就无所谓刀刃,离开了刀刃就谈不上锋利。没有听说刀没有了而锋利还存在的,岂有形体亡了精神还在的道理?因此,形是神之质,神是形之用,二者不可分离。“形体”和“精神”不是两个不同东西的拼凑或组合,而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不是并列的,精神作用从属于物质形体,因此,人的形体死亡了,其精神作用也就必然随之消灭,精神决不可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

形神关系问题,仍然是我们上面所看到的“条件”和“原因”的关系问题。一个事物现实地存在,必须要同时具备“条件”和“原因”,缺一不可。但是,“条件”和“原因”又是不同质的,将“原因”归为“条件”,或者将“条件”归为“原因”,都是片面的。所以,佛教认为人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是不正确的。但是,佛教的观点不正确,并不代表范缜的唯物主义就是正确的。实际上,他从人的精神不能离开身体而单独存在这个正确前提,错误地得出了“神即形也,形即神也”的错误结论。

唯心还是唯物,是哲学上的两条路线。其实,无论是唯心还是唯物,都是不可取的。马克思当年就说,唯心和唯物的争论,只有在区分哪一个是第一性,哪一个是第二性的情况下才有意义。除此之外,并没有单纯的唯心,也没有单纯的唯物。回到上面的“形神之辩”,范缜的“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唯物主义观点似乎更能为常人所接受。但是,这种观点危害更大,因为他采取的是一种还原论的方法,即将有待解释的现象还原为其赖以存在的前提。这在一定程度混淆了经验和超验两个视野,进而混淆了科学和哲学的界限。

从宇宙演化讲到生命出现,再讲到人类的诞生。从神经系统讲到神经细胞,再从神经细胞讲到神经纤维。然后告诉我们:“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意识活动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问题是,即使我们把脑细胞在显微镜下看得一清二楚,仍然无法解释意识是怎么回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形神  形神词条  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词条  南北朝  南北朝词条  寓意  寓意词条  启示  启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