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假设是论证者相信为真,并认为大家也接受的立场、信念、知识等,是论证者和读者相互理解、论证可以进行的共同前提和基础。
从下面一个酒会上的论证寻找隐含的假设。
在酒会上,一位男士摇晃地站起,准备再次举杯敬酒。他端起酒杯,忽然闻了一下,说:“这不可能是茅台酒。如果是的话,它会很香。”桌边的人笑着说:“什么?你喝了一晚上的茅台酒,喝多了,鼻子有问题了吧?”另一人喊着:“他杯子里有酒吗?看一看,他是不是拿着空杯说胡话!”
尽管男士好像是醉了,但这位先生给出了一个论证。结论是“这不可能是茅台酒”,前提是“如果是的话,它会很香”。显然,此处省略了一个前提:他端着酒杯正在闻,不用说出他闻出这酒不很香的感觉。若把省略的前提(也即是隐含假设)补上,会形成如下的论证:
如果是茅台酒,它会很香。
(这杯子里的酒不很香)。
————————————
所以,这不可能是茅台酒。
补上前提后,我们应该理解他的意思了。但我们会相信他吗?显然,其他人不相信,有的认为他的嗅觉出问题了,怀疑他的感官是否正常。一般地,当人们去表达他们的感觉时,大多会认为人的感觉能力是正常状态,不会去追究。感官能力正常显然是假设,且并不总是正确。男士已经摇晃,就引起人的怀疑。影响感官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的因素很多,如生病、吃药、醉酒、精神失常、环境条件等。在这种情况下,这杯子里的酒不很香的隐含前提下面,应该表示出支撑感官正常的假设(鼻子有问题),以及怀疑这个假设的理由(喝多了)。
还有在场的人不相信他的杯子中有酒。这是关于对象存在的隐含假设。如果男士的话说得通,除要假设他的感觉正常,他的酒杯中要有酒可闻。另外,茅台酒很香也是一个预设的、没有说出来的知识,是这位男士推理的一个根据。这是因为在场的大概都知道,不必言明,不然的话就需要表达出来。
如果把补充的隐含假设表达出来,就会形成如下的较为完整的论证:
(这杯中有酒。)
(茅台酒很香。)
如果是茅台酒,它就会很香。
(我的感官感觉正常。)(因为我没有喝多酒也没有生病。)
(这杯子里的酒不很香。)
——————————————————————————————
所以,这不可能是茅台酒。
隐含前提就是那些需要填补在前提和结论间的隐含假设。在酒桌上喝得摇晃的男士,他其实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只是省略了他认为大家都知道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