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世界尽头的目标先生读后感1000字

  《世界尽头的目标先生》是一本由野口嘉则著作,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25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1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尽头的目标先生》精选点评:

  ●绝望之中的烛光

  ●不记得什么时候买的书,没想到的鸡汤……强迫症使然,一定要看完!

  ●野口桑很有做教主的潜质

  ●最后的画面很温馨呀

  ●将人生哲理以故事中对话的方式讲述出来 温暖而亲切 通俗且易懂 很赞叹作者这样的思维方式

  ●部分内容同当下的力量,有些碎语还不错,颇能启发。

  ●那不如去看the secret

  ●最想得到什么,这个问题好难。

  ●挺好的一本启发性小说。

  ●一开始感觉像高中政治的哲学部分,后来又觉得像误入邪教。耐心的讲述还是很有启发的,偶尔停下来感恩一下挺好。不认同宿命论扣一星。

  《世界尽头的目标先生》读后感(一):25.野口嘉则《世界尽头的目标先生》

  这是一篇你看了一部分就感觉自己猜中了结尾然而继续读下去又好像和猜想不一样而到结尾你又发现和你一开始猜想的是一样的文章。

  哈哈,我承认,这个表述有点绕,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小说的故事内容并无多大新意,就是一个事事都要制定目标且目标必达的人在遭遇到挫折之后经过高人指点幡然醒悟,重获幸福,重新开始。而这文本出现的高人我相信一开始在阅读的过程中,从那些蛛丝马迹里面一定不难发现这个老人就是“我”自己,然而令我越读越困惑越怀疑自己的原因在于我渐渐发现两个人的生活经历并不完全相似,老人有自己的独特经历。而此时,我又不禁陷入了对老人身份的猜疑。

  这篇内容并无多大心意的小说在思想性上却是独树一帜。在关于什么事幸福、如何体会自己的情绪并且发泄掌控、自己和宇宙间的关联等这些问题的引导、讨论等都充满了哲学意味,形而上思想浓厚。且作者知道读者在阅读不久就会发现老人就是“我”,所以,他将老人的身份扩大化,其实“我”是老人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我”的出生可以说都是“我”也就是老人所设定安排的。在这里,作者利用了轮回的概念,即灵魂不死,生命永存。

  所以如果想要更多方面地认识人生、认识幸福,扩大自己三观的认知,我觉得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世界尽头的目标先生》读后感(二):一页笔记

  世界尽头的目标先生

  首先必须弄清楚:在你的人生中,最想得到什么?树立内在的轴心。——内在轴心:遭遇问题时,不为动摇的价值基准。

  一切问题的关键:自我肯定和满足;自我实现。

  三个真相:

  一:人是超越肉体的存在,人和宇宙的伟大力量相通。二者的本质都是爱。

  二:镜子法则。人生是映射自己心灵的镜子。

  其一:内心世界可以向现实转化;

  其二:心境决定现实;心境波动引发外在世界的同类事件。

  三:感受情绪,释放情绪。试着去体会你的情绪,注意感受自己的感觉,体会其中的奥秘。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重视原始的,真正的感觉。倾听关心拥抱你的内在孩子。

  精神转化:

  记住从知识中获取的思想,把它们当做一种信念。

  最好在清晨醒来或临睡前用15分钟来进行训练。把这三个真相写在纸上,每天实践,阅读冥想自我对话。

  实践方法:

  1. 感受自己。我与宇宙相通,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2. 想想宇宙中值得感谢的一切,发自内心感谢它们。

  3. 尝试关心你在生活中的感受。感受那些曾经受到压抑的情感。当你感到愤怒,憎恨时,一定要找出这些情绪背后隐藏的原始情感,用心体会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正感觉。

  可以训练自己冥想“幼年的自己”,和他交谈,询问他的感受,试着理解他,体会他的感觉。

  《世界尽头的目标先生》读后感(三):最重要的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自我的塑造

  成功法则告诉我们,我们拥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去超越自己,通过计划,激励,持续地执行,以及积极思考与调整,就能在最后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其实这样没错,但最终很多的人都不快乐。因为他们对于成功、幸福的定义是偏离的。而对于事业的不断期许,获得他人认可的渴望,对于财富的疯狂追求,以及自我意念的执迷,都让人没法理清头绪,固守其中无法自拔。

  老人对矢口亮,这个曾经在自己名片上自称“Mr. 目标必达”的家伙说,“想通过证明自己获得他人的赞许,就不可避免会置身于比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拥有的只是相对价值,永远会处于上升或下降的变化中。我习惯性的,碰到别人,就不自觉地拿对方同自己比较,对方比我财产多、业绩好、能力强,我就觉得低人一等;反之,我就觉得优越。为了远离自卑,获得更多优越,我一步步扩大事业,积累财富。那时的我,周围没有一个朋友,我的世界只有比较,比较的世界是什么?是竞争,是战争!不是吗?”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失掉了作为独特的自我所应该拥有的内在轴心。什么是一个人内在的轴心?那就是明确对自己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由此本书引出了最核心的内容。

  “记住。人们行动的动机,归根结底只有两个:爱,或者恐惧。懂得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人们的行为了。”

  对每一个人来说,作为个体,都不止是为了得到(Having)他人所给予的正面结果,即为了Having而去做(Doing),更重要的是,去Being,去成为自己。因为Doing 和 Having 并不是人本身,只是他的附属物而已,而为这两者的过度努力会干扰自己Being的稳定性。存在就是价值,一个人应该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接受自己,并努力理解自己。

  所以,面对恐惧,得学会自我肯定与满足,也就是承认、尊重自己,并从内心信赖自己作为存在的价值。这是掌握爱的钥匙,借此一个人能不为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也便能脱离不被认可、不被接受的恐惧。

  当然,认同自己不意味着排斥他人,或者为去说服谁而争论,因为人是超越肉体的存在,人与宇宙的本质,归根到底,都是爱。因而当我们行善时会愉快,做违背本质的事会不舒坦。而当我们从新的视角去看待一切,世界也就会不同。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人的肉眼所看不见的,很多美好,也是只有靠心灵感受才行的。此外,我们的人生是反映自己心灵的镜子。内心世界的活动是可以向现实转化的,心境波动会引发外在世界的同类事件。这也就是心境映射现实的镜子法则。

  镜子法则的这两个特点对我们的启发是,如果希望人生变得更好,就要学会以审视的目光看待一切;人下意识对他人做的事,会反射性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比如情绪总在人不经意的时刻流露而出,但自己因为沉浸其中,是没法轻易发现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去感受、察觉,并努力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正视情绪掩盖之下真正的感觉,倾听、拥抱自己内心中的孩子,回归自己,而不是为负面的情绪所控制、支配。

  我们对于一时的情绪是没法完全掌控的,但不管碰到什么,当自己能在生活中充分用行动去实践爱,去找寻值得感谢的事物,就会在其间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就是“幸福的生活方式”,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真正的幸福。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幸福不是被当作目的来追求的,它是作为结果被接受的。这无疑需要体悟,需要思维方式的调整。

  所谓真正的爱,就是为了对方幸福而努力的意愿。正是出于爱,我们才会尊重人的感受,让对方的自我肯定得到满足,而不是固守于自己以执念铸就才城池。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也无法完美,但也因不完美,才有成长的空间,而成长是美好的。行动,去接受来自整个世界的善意并学会感激,从微小的事情做起,用心将温度传递。不止是爱人,也爱世间万物,因为限定爱的对象,就是自私,自私不是爱原有的状态。这就是以爱为动机的生活。

  在每一天的行动中,去融会贯通,把它们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把它们当成一种信念,完成对思想的精神转化,从而在体悟的基础上,让自我拥有更强的精神力量。

  “首先,树立内在的轴心,即明确对自己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其次,掌握幸福的钥匙,即与人沟通。如果担心自己无法与人沟通,活在恐惧里,就会被恐惧控制,产生‘寻求他人认同’的想法,结果反而被他人的评价左右。最后,让爱成为生活的动机,而不是恐惧。从爱出发,就能与人沟通,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至于说在人生的长途中由谁来点拨、点醒自己,来促成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人生重要的箴言,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聆听。”那样的箴言,又有谁来告诉自己?也许总得到适当的时候,那是天机。而除了别人可以给予我们的启发,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在时光中,刻下一个个明晰、坚实的掌纹,将自己的初衷一路铭记,不忘了一路的努力是为了什么,而在迷失,在消沉或者混乱的时候,使之成为能启示自己,能给自己加持勇气和幸运的护身符。

  一点点塑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世界尽头的目标先生》读后感(四):幸福感是寻找,幸福生活方式才是追求。

  精简版:

  1.与人沟通是为了作为实践爱的对象、努力做出贡献让他们感到幸福。而不是被恐惧控制,产生‘寻求他人认同’的想法、被他人的评价和价值观左右、竞争比较的对手,从而在优越和自卑两个极端摇摆,或者仅仅是满足需要的工具。

  2.不要把追求幸福感当作目标,而是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

  因为人不会永远处于幸福状态,总是会有感到消极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幸福和痛苦是可以共存的,只不过头脑中幸福的激素更多一点。

  幸福感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寻找来的,比如真心感恩和爱。

  3.不要用结果和行为来评价自己,而是承认、尊重、信赖自己存在本身的价值。看待别人也是如此。

  感受自己是与睿智的宇宙相通的伟大存在

  4.人的行为动机大致可以分为出于爱和出于恐惧两种。第一种可以让人感到幸福,比如给予奉献之心、为别人幸福努力、寻找感恩、关心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第二种,比如努力寻求认同、证明自己、被他人价值观左右、比较竞争、冷漠限制爱的对象(担心过于关心他人会毁掉自己的幸福)、害怕被抛弃等,觉察并意识到恐惧是无法消除的,只要做到不被支配选择爱为动机的行动就好。

  5.不要沉浸在派生的情感中,比如愤怒、怨恨、憎恶、嫉妒等攻击性感觉。觉察背后更深层的感觉。

  具体版:

  1.混乱、反复犯同样的错,容易被外界压力、情感冲动影响,是因为不清楚自己到底最想要得到什么。

  2.避免把精力花在证明自己(获得他人认可)与比较(争夺竞争的世界)

  WHY:

  (1)把这个世界看做竞争,陷入优越与自卑两个极端中。不利于感受。

  (2)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是不利于关联感的做法

  (3)仅仅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与人交往,就会被他人的价值观左右,甚至为其束缚。不利于自主感。

  HOW:

  (1)证明和比较源于恐惧。是因为害怕得不到他人承认并因此丧失自信。

  (2)如果希望自己不被恐惧控制

  首先你要觉察并正视心中的恐惧。问问自己,努力是为了什么?努力的目标是因为逃避恐惧么?那么拼是以什么为动机呢?比如是害怕没有立足之地,害怕败给别人没有别人好,害怕不再获得认可的话,都是源于恐惧。

  其次,消除不了也没关系,每个人都有恐惧。重要的是,不被恐惧支配,即便感到恐惧,用发自内心的爱去行动即可。

  (3)用想办法为他人幸福创造价值代替努力获得认同

  用真心想让他人幸福代替暗暗祈祷对方不要成功和琢磨怎么超过对方、

  用坚信与宇宙相通基础之上的给予之心来代替争夺之心。

  3.要努力让身边人感到幸福

  WHY:

  (1)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越大,是感受到幸福的方法之一

  (2)如果忘记这一基本原则,一味追求成长,从长远看,总有一天会失去稳定。

  (3)镜子法则(人下意识中对他人做的事,会反射性地发生在自己身上):

  当你对他人心怀谴责,就会遭遇受到他人责备的事;

  当你试图让他人快乐时,就会碰上让你快乐的事。

  如果你嫉妒别人的成功,你一定会祈祷‘别让他成功’,倒霉的事儿反过来会发生在你身上,妨碍你成功;

  如果你想超越某人,暗自琢磨怎样让对方输掉,这种想法会反射到你身上,你就会遭遇失败。

  HOW:

  给予之心就是爱,是以爱为动机的行动。

  在坚信自己与宇宙相通的基础上,秉持一颗给予之心,你就会收获良多,带着爱心生活,人生才会走向富裕。

  反之,以争夺之心生活,结局注定失败

  4.要努力做自我肯定与满足:

  WHAT:

  (1)就是承认、尊重,从内心信赖自己作为存在的价值。能够不为他人的评价左右,所以无所谓恐惧。

  (2)人们在恐惧的驱使下行动,会远离真正的幸福。记住,真正的幸福来自爱。所有人,只有沐浴在爱中,才能与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关系。

  WHY:

  (1)掌握爱的钥匙是自我肯定与满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自我肯定与满足,他就会脱离不被认可、不被接受的恐惧

  (2)缺乏自我肯定与满足的人,试图从他人那里获得认可来补充自己缺乏的自信。但这么做,只能使人更依赖来自他人的评价,更担心失去评价,恶性循环。

  (3)越追求 Doing和Having,Being就会越发不安。

  HOW:

  (1)我们对自己的肯定,不是通过取得优异成绩后获得表扬来获得的;而是即使自己表现不好时,仍然能感受对自己的爱,仍然有一个温暖的怀抱。

  懂得不以 Doing(行为)或 Having(结果)评价自己的价值,而是无条件接受自己 Being(存在本身)的状态,当你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你对自己的肯定就会得到满足。

  (2)人和宇宙的伟大力量相通。二者的本质都是爱。当我们从内心深处认可这个道理时,自我肯定就会得到满足,就不会再被恐惧左右。 ”

  5. 如果希望人生能够变得更加美好,就要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一切。

  6. 加强关联感的方法:

  待人基础:看待别人时,把对方当作一个超越肉体的伟大存在,当作一个接受宇宙之爱的伟大存在。即使他人碌碌无为,也应该因为他独一无二的存在尊敬他、祝福他。理由很简单,你和他,都生存在宇宙中,彼此之间都是人生路上相互学习的同伴。”

  面对分歧的态度:不做正确与否的是非判断,尊重每个人的个人选择。各自持有不同的喜好,所以没有必要说服对方,这样当然不会引发争论。但是,我更愿从“我和宇宙相通”为出发点考虑问题,无疑,这使我更有信心,也更加肯定自己。

  不需要你赞成。你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可能希望她和你拥有相同的想法。重要的是,尊重对方不同于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和态度,尊重对方的想法。

  7.感恩:

  (1)幸福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寻找来的. 寻找幸福的钥匙是学会感恩。

  (2)祈求外界给我幸福,等于承认自己现在的不幸。内心所认定的往往就是现实,承认自己现在不幸,将遭遇更多不幸。”

  (3)当我们发自内心感谢生活时,会远离不幸。学会感恩,我们才发现幸福无处不在。认为自己幸福,才会被幸福眷顾!内心的认可才会转为现实。”

  8.感受自己

  WHY:

  因为忘记,感受内心世界的神经容易变得迟钝,一旦神经迟钝,对幸福的体会也会减弱。

  长期压抑情绪,感知神经就会变得迟钝,甚至无法感受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

  结果,对快乐、充实、平和、舒畅等情绪也不再敏感,从而丧失体会真正幸福的能力。反之,人只有充分体会情绪,才会释放情绪。

  当一个人不能正视自己内心时,他也无法接受他人的消极感受。

  很多人因为不曾留意自己情绪的变化,反而被情绪控制;反之,当我们注意到它们时,就不会再受它们的支配。

  HOW:

  此外,消极情绪也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倾诉变得轻松

  9.追求的是“幸福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感觉。

  WHY:

  (1)要明白,没有人能始终处于幸福之中。

  (2)单纯追求所谓的幸福感,比如追求感官上的刺激。通过这些方式获得快感,尾随而至的必定是空虚。不要把幸福当做目的追求,应该把它作为结果接受。

  HOW:

  (1)重要的不是追求‘幸福的感觉’,而是‘幸福的生活方式’。有的时候确实会产生消极情绪,这时很难拥有幸福的感觉。

  (2)但是,你可以选择‘幸福的生活方式’比如实践爱(以爱为动机的行为),寻找值得感谢的事物,发现爱的对象,在爱中成长。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真正的幸福

  10. 决对不能沉浸在派生的情感中。

  派生情感是那些隐藏在真正情感背后,富有攻击性的感觉,比如愤怒、怨恨、憎恶、嫉妒等攻击性感觉都属于派生情感。

  人类的本质是爱,只有当我们感受原始感觉时,情感才会真正释放。所以,学会爱自己,就是尊重自己的感觉,并懂得如何认真对待它。

  11.爱其他人

  WHAT:

  (1)此处的爱,是为对方幸福而努力的意愿

  (2)幸福之爱,是以对方幸福为出发点行动的爱,也是尊重对方感受的爱。只有尊重对方的感受,才会放弃控制对方的欲望。

  (3)执着的爱(不幸福的爱),没有考虑到尊重对方,而偏执于自己的一厢情愿,他们的行为也出于控制对方,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就是依存于对方的爱。

  (4)限定爱的对象:因为恐惧压抑了爱。担心过于关心他人,会毁掉自己的幸福。比如如果竞争对手的太好,会影响自己。恐惧遏制了爱,让人们变得自私。

  HOW:

  (1)尊重自己的感受,实现自我满足。同时,尊重家人的感受,满足家人的自尊心,构筑和谐的家庭关系,让自己和家人体会到 最大限度的幸福。让爱从你身上散播出去,扩大到周围更多的人。把人作为爱的对象而不是竞争对手或者满足欲望的工具或手段。

  重要的是,从力所能及的范围开始,实践爱。

  把自己当作爱的第一实践对象,其次是家人,褪掉恐惧外衣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最佳训练。在尝试同时,扩大爱的对象,学会爱身边的人,爱你的友人,爱你的工作,爱与工作相关的人。

  (2)传递爱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借助语言或态度。如果不表现出来,容易使对方产生他不关心我、他不爱我的印象。关心家人,对他的心情表示理解。尽可能为他留出一点儿你的时间,然后,反复传递你的意愿,让对方知道来自你的感谢和爱。

  12.几个关键

  首先,树立内在的轴心,即明确对自己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其次,努力自我实现和满足。如果能够自我实现,就不会再被恐惧支配。

  最后,与人沟通是为了作为爱的对象,而不是被恐惧控制,产生‘寻求他人认同’的想法、被他人的评价左右、竞争对象。

  13. 三个真相

  WHAT:

  三个真相的精神化方式

  1. 感受自己,你是与宇宙相通的伟大存在。

  我与睿智的宇宙相通。我是一个伟大的存在。我有爱,有快乐,有充沛的生命,我具有让周围人幸福的力量,具有为地球这颗行星奉献的力量。

  2. 找出值得感谢的人/事物,真诚地感谢他们/它们。

  3. 关心你在生活中的感受。

  WHY:

  如果希望人生的每一天能过得有意义,最多只需每天挤出15分钟,充分体会‘三个真相’,让爱与感恩从心底汩汩流出,这样,我们才不至于遗忘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物。只有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沐浴在幸福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尽头  尽头词条  先生  先生词条  目标  目标词条  世界  世界词条  
美文

 《颠倒的帕特玛》影评100字

 《颠倒的帕特玛》是一部由吉浦康裕执导,藤井雪代 / 冈本信彦 / 大畑伸太郎主演的一部动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