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社会比较:每个人都是“别人家的小孩”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游戏,那么许多人在童年阶段辛苦地打怪升级,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战胜一个大魔王——别人家的小孩。也许是邻居家的同龄孩子,也许是某个远房的亲戚,总被你的父母挂在嘴边,时时念叨;你表现不好,父母就会把他/她搬出来,作为鞭策你的榜样;你表现得好,同样会把他/她请出来,让你明白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道理。别人家的小孩好像海市蜃楼,仿佛就在眼前,却永远追赶不上。

无论如何,大部分人终将慢慢摆脱别人家小孩的阴影,甚至可能逆袭成功,成为别人教育孩子的素材。但是,这种苦苦追赶的无力感仍有可能一遍又一遍地重演。比如现在大家都爱玩社交网络,刷多了朋友圈,也许会有一种感觉,仿佛别人的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今天买了个名牌包包,明天又去异国他乡游山玩水,每天都有新花样。对比之下,我们自己的生活就显得黯淡无光、索然乏味,简直让人怀疑,大家是不是生活在两个的世界里。

问题的本质:社会比较

其实,别人家的小孩好,别人家的朋友圈也好,这类心结从本质上讲,都是源自于心理学所说的社会比较过程。所谓社会比较,是指我们将自己的境遇、状况或某方面的处境与他人做比较。一般来讲,社会比较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上行社会比较,就是与那些过得比我们好的人相比;另一种则是下行社会比较,就是与那些不如我们的人相比。别人家的小孩与别人家的朋友圈,都是典型的上行社会比较的产物。

社会比较是一种本能。我们天生就爱将自己与他人相比,尤其爱做上行比较。这可能具有进化上的根源:社会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表现如何,以便做出改进;这种行为倾向可以带来生存上的好处,因此得到了选择。

不过,这种本能也常常会给我们添堵。上行比较固然催人奋进,但总意识到自己不如别人,可能会打击我们的自信,让我们无法尽情享受已有的胜利果实。例如,许多研究发现,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幸福感虽然会提升,但提升效果没有「那么」明显;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习惯于做上行比较,因此收入提高之后, 我们不会再花时间回首过去,忆苦思甜,而是会把目光锁定在收入更高的人身上——毕竟除非你是首富,总能找到比你更有钱的人。

社会比较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过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这种本性尤其得到了彰显。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其特点之一就是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并且习惯于把自己的表现与他人相比。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会自发地形成某种阶梯式的评价体系,每个人处于阶梯中的一级;如果自己位于较低的位置,就会带来焦虑感,这种焦虑既是源于对于自身表现的担忧,更是源于对他人评价的担忧,从而为我们提供向上奋斗的动力。

别人的生活其实没有那么美好

那么,别人家的小孩是不是真的那么优秀? 别人的生活是否真的精彩纷呈、风生水起?大多数时候事实并非如此,这只一种错觉,背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所能看到的别人的生活,大多是印象管理的产物。你看到了别人家小孩的春风得意,风光无限,却看不到背后的心酸苦辣;你看到了别人游山玩水,逍遥自在,却看不到令他们夜不能寐的生活烦恼。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选择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把光鲜亮丽的一面呈现出来,那些不那么美好的东西则会隐藏起来,自己默默消化。

其次,我们也往往会错误地估计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有一种常见的错觉叫做自我透明感,即错误地认为别人可以准确地体察到我们的内心世界,以为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在别人眼中暴露无遗。例如,你可能最近压力很大,情绪低落,于是觉得别人眼中的自己也一定是一副糟糕的模样。其实,正如同我们难以准确判断别人的状况一样,别人也很难准确判断我们自己的状况;也许你的内心已经波涛汹涌,在别人眼中却仍然波澜不惊。

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两方面的偏差,将自己内心的一手体验与别人光鲜亮丽的外表直接做比较,就可能陷入误区,觉得别人的世界总是一片鸟语花香,自己的世界却乌云密布。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快乐与烦恼的混合体,个中滋味,冷暖自知。也许在别人眼中,你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小孩。

作者简介:

宫丹

已帮助过

686人

入驻年限

4.8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小孩  小孩词条  每个  每个词条  别人  别人词条  比较  比较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