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朝鲜战场二次战役拉开序幕。第二次战役正式打响之前,韩先楚作为西线总指挥正在苏民洞附近的38军军部。韩先楚曾是四野的一员猛将,对13兵团很熟悉,所以中央军委特地把他调来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第二次战役一开始,即受命指挥协调西线五个军的行动,他的指挥所的代号就叫“韩指”。韩先楚到西线后,立即召集38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后,梁兴初把师长们召来,一个个布置了任务。梁兴初命令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113师侦察科长周文礼率领323人组成侦察支队,张魁印任支队长兼政委,周文礼任副支队长,在二次战役前的11月24日秘密插入敌后,务必于11月26日8时前炸毁武陵桥,堵死敌人后路,配合主力部队歼灭德川地区的伪七师。
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接到组成先遣队的任务后,找到113师侦察科长周文礼,传达了军首长的意图,由两个侦察连和两个工兵排组成先遣队。11月24日,他带着队伍回到降仙洞。梁兴初很重视这次行动,他会同刘西元政委和江拥辉副军长一起与张魁印谈了话,向他讲明了这次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江拥辉告诉他说:“这次任务很重要,它关系发起攻击之前我们的决心和部署。你们的具体任务,一是报告沿途的敌情、地形,二是部队向德川发起攻击后,要插到德川南面的武陵里,破坏桥梁,阻敌南逃北援。”江拥辉指着地图对他说:“武陵里西傍大同江,有一条支流由南通往德川的公路。那里有一座公路桥,你们需在26日早8点炸掉这座桥,估计那时候受到攻击的敌人可能南逃,北上的敌人可能增援,在这时炸桥,才有利于保证军主力全歼德川之敌。”为了他们炸桥破路和通信联络有保证,加强了通信、爆破器材,增派了有关人员和兵力。
江拥辉考虑他们队伍大,负担重,穿过敌人前沿阵地难度大,也许因意外情况完不成任务,不能不做可能失败的打算,便提出了最低要求:“有伤亡也要过去!实在过不去,也要打一下,抓个俘虏回来!”
张魁印胸有成竹地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会完成任务的!”
这支先遣队共有323人,由38军军部侦察连、113师侦察连、两个工兵排组成,还有13名朝鲜同志,医务人员和英语翻译,携带一部电台,600公斤炸药,每人携带4颗手榴弹和充足的弹药。先遣队来到德川前线,研究了通过敌前沿的方案:一是走大道,二是走山路,三是强攻。这里的两山之间有一条山中小路直通敌方阵地。张魁印请339团佯攻敌人,掩护他们沿小道过去。
11月24日晚10时,张魁印带队向敌后挺进。深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113师侦察连为前卫,军侦察连和工兵排跟进,利用炮火射击时发出的火光观察道路和地形,很快插进敌人前沿,奔向浦洞。浦洞是敌军两个师之间的结合部,小分队途经浦洞时,实际上就是走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公路两侧敌人的营房里,谈笑声听得清清楚楚。迎面开来的数辆敌军车还主动给小分队让路。
在奔袭武陵桥途中,志愿军先遣队一共走了两个夜晚一个白天,与敌人进行了三次战斗,但是我小分队始终以前进为主,歼敌为辅,直插武陵桥。
然而,刚过故城江,侦察连便与敌人接上了火。当时,军部侦察连一班长郭兴运率领一名战士打前站,想进暮滩里的一个农舍找个老乡问问情况,没想到屋里的敌人正在生火做饭,一见持枪的一班长进去,便接火打起来。郭兴运先敌人开火,以猛烈的火力将敌人堵在屋内,十分钟后,敌军一个排的兵力大部分被小分队歼灭,而郭兴运同志却光荣牺牲。
25日上午,先遣队在山上的老百姓家找了个柜子,将郭兴运就地安葬,并简单地开了个追悼会。朝鲜停战后,我军找到郭兴运的遗体并迁入当地的烈士陵园。张魁印还清楚地记得,郭兴运是山东人,是个老侦察员,只等战斗结束就提干了。他牺牲时才20岁。电影《奇袭》中,唐虎牺牲的一场戏便是用了这个细节,据抓获的两名俘虏交代:前方的暮滩里发电场大坝上有敌人的碉堡。若强行通过,一旦交火,恐怕会误了战机。张魁印命令小分队向东登上高692米的杨柳峰,争取主动,继续向武陵桥方向挺进。11月26日凌晨5时到达预定地点武陵里,这时离军首长规定的炸桥时间还有最后的3个小时。
队伍停下休息后,张魁印马上用电台给军里发报。他们在这里第一次向军指挥所汇报了沿途所见。先遣队终于过了江,并侦察了沿途敌情,看来敌人后方果真是空虚,进一步证实了水下桥情况,对我军指挥员下定决心于当晚发起攻击起了重要作用。韩先楚听了很满意,他说:“小部队起了大作用。”并电告他们:“继续前进,按预定计划完成破路任务。”
武陵里位于后仙游峰西边的山沟里,沟口大同江奔流南下,沿江东岸有德川去南川的主要交通干线,并行的铁路和公路桥跨在沟底河口上,这就是武陵桥。在桥附近,大同江西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