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影响

T.莱维1985年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已近30年,经济全球化亦已深入人心,并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者和投资者的行为日益国际化,世界经济是由一个单一市场和生产区组成,而不是由各国经济通过贸易和投资流动连接而成,区域或国家只是分支单位而已”。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席卷各国/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其他诸多领域,高等教育自然也不能置身其外。

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影响日益明显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经济与教育不可分割的特点决定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

第一,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经济全球化及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国家间教育交流、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领域表现最为明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学生开始“走出去”留学,教育部数据显示,1978—2012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64.47万人(2012年为39.96万人)。同期共有200个国家/地区的328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中国高等教育双向开放形成,教育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在教学理念、教育管理及教师队伍等诸多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

第二,多元文化博弈与冲突更为激烈。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局面,各国“融入”程度加深。改革开放初,中国大陆学生的出国留学催生了适应外国文化的需求。当时,虽存在文化冲突,但受影响的主要是留学生本人及出国探望其的亲人和朋友。因其在出国前已有心理准备,中外文化冲突影响面小,程度较浅。但随着一批批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研究,中外文化冲突直接发生在中国本土,影响面更大,程度更深。全球化造就“地球村”,但无法消除民族国家界限。民族国家利益不仅不会因全球化削弱,还可能加强。

第三,全球道德理念与规范对中国的渗透日益增强。一是政治信念受到挑战。利益驱动机制和竞争意识使大学生人生观趋于功利性。西方文化借助于科技和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强势地位将对民族文化价值观形成“打压”态势,对主旋律形成干扰。二是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知识更新周期加快、信息量庞大,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知识“驭”人趋势加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系统认知、接受和记忆知识并传授给学生,更需提高辨别、归类、提炼、运用及创新知识的能力。

应对全球化需创新教育观念

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中国大陆高校招收留学生主要发生在近十年,且招生规模不大,故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较单一,不少将其划归学校外事办或国际交流合作处管理,但它的主要职责是留学生“进、出境管理”,因受其自身职能及能力限制时常无法实施。一些留学生规模较大的高校通过国际教育学院对其进行管理,虽实行了集中管理,但因留学生的具体教学仍分散在不同学院,管理中脱节或不到位现象时有发生。针对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形势,及时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非常必要。从科学角度及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对留学生应实行“趋同化管理”,即将留学生的教育管理纳入高校正常的教育管理,当然在具体管理方法及管理人员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外国留学生的特点,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为留学生提供便利,增强其归属感。

第二,创新教育观念。为避免经济全球化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应着重加强四个方面的意识教育。一是民族意识教育。国家间竞争归根到底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无论处于经济发展哪个阶段,一国、一个民族均不能放弃民族精神。二是阵地意识教育。经济全球化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的扩张与渗透,有可能削弱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故需强化阵地意识,采取多种形式,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现代大学生意识中的主导地位。三是全球意识教育。在使中国大学生懂得要发展社会主义、赶上甚至超越资本主义,需先借鉴资本主义,帮助其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的同时,应培养中外大学生将国家、民族问题放在世界背景下思考的习惯。四是危机意识教育。加强危机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AQ,即Adversity Quotient,称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指面对逆境、挫折时,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第三,完善教育内容。首先,实现德育模式向辨析型、引导型转变,构筑新型互动关系。认识并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对其选择性的引导,使其以健康心态和完善人格走进新时代。其次,构建合理的教研体系。加速课程及教研内容国际化进程,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全面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对环境资源、生态保护、维护世界和平等世界性问题有一定认识;采用国际通用统计方法、评价标准和术语,从事科研开发,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此外,还需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意识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用法律来维护国家利益。

第四,提升教师队伍。当今世界,教师首先应有敏捷辨识力。教师应能在庞大的数据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识出“有用”与“无用”知识、核心与一般知识、必要与冗余知识,学会快速筛选、刷新知识,实现由知识驭“我”到“我”驭知识、“我”用知识的大转折。其次要有超强创造力。当今社会,信息与知识即时生成成为可能,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且思想刷新速度要快于学生,频度和深度要超过学生。再次要有强大课程开发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复杂性催生学科交叉与边界融合,教师需有效利用其拥有的创造力,持续开发和设置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又次,要有高超语言表达力。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媒介及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和全方位走势,要求教师不但能在教育场域中赋予汉语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更应能娴熟驾驭国际强势语言(如英语)去建构教育思想、激发学习者创造力。最后,要有敏锐文化移情能力。面对国际化教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须自觉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主动置身于另一文化中去感受、领悟和理解该文化。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研究与实践”(JGLX13_011)、南京理工大学经管院高层次教改培育项目“国际化人才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影响  全球化  全球化词条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词条  应对  应对词条  影响  影响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智库

 夯实乡村振兴的农业组织基础

乡村振兴,五个方面都要强。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乡村振兴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展开)

智库

 安邦智库6月1日战略预测:中国未...

中国提出“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后,获得了不小的国际影响力,即使与中国带有地缘政治偏见的西方国家,也认可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议题的重要合作伙伴。不过,这也...(展开)

智库

 美国对华加大压制的四大趋向

近期,美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反弹恶化,经济复苏进程受阻,白宫面临的压力增大,特朗普本人选情颓势渐显。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势将寻求转移视线、挑动矛盾,愈加将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