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唐黎明:如何玩转撤市并区这把双刃剑?

近年来,各地掀起了行政区划调整的热潮。在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的行政区划调整公告中,2013年有19项公告,2012年14项公告,2011年13项公告,2010年12项公告。一项公告里,可能涉及到十多个地方的行政区划变更,仅贵州、云南、陕西三个省份,在2013年提出撤县设市(区)的县份即超过40个。行政区划变更的热潮,既有城市化进程迅猛的原因,也与国人“重市轻乡”的心理有关,城市规模兼并扩大以后,提高了原有县(市)的行政级别,原来的农村乡镇升级为城市街道办事处,农村统一变更为城市社区,许多官员能够“原地不动,全升一级”更是皆大欢喜的乐事。

然而在拍手称快的同时,我们需要清醒的看到,撤县市设城区,虽然能在短期内解决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的规划协调问题,但对于区划调整中的弱势方来说,可能会弱化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力,进一步弱化发展能力,这是一把双刃剑,玩得好,可能皆大欢喜,玩得不好,可能血本无归。

推动撤市设区用得最多的理由之一,就是扩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区的合并,可以迅速扩大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从而提高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也有利于加大城市在国家资源分配中的筹码,为未来发展赢得更得资源和政策。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单纯的空间合并,使得中心城区人口、空间迅速扩大,而城市空间的蔓延,可能使得城市管理后继乏力,效率更加低下,这实际上是城市化的虚假繁荣。

此外,撤市设区可能增强中心城区的极化效应,加剧与偏远郊区的城乡二元效应。以武汉为例,武汉从70年代开始实行“市带县”的行政区划体制,在1992年以后将4个郊县、2个郊区改为城区,形成由7个中心城区,6个远城区构成的行政区划结构。“市带县”的主要目的,是密切城市与其腹地的联系,从而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作用。撤县改区的目的,在于减少市区空间扩展限制,统筹区域一体化建设、协调城乡矛盾、减少管理层级、加大都市区的实力等等。然而,正如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像现实到理想的距离那样遥远。行政区划变更,可能使某些事情变得更为糟糕。

武汉“市带县”时期,各县和城区分别相对独立,各自的产业政策在各区域内相对均质,城区重心在于城市建设,县城的重心在于城乡统筹,兼顾乡村职能。县改区以后,整个市域内实行城市型的政策和管理模式,远城区的农业产业化收到忽视,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扶持政策无法惠及远城区,而远郊城区长期的县域农业经济模式,无法急剧转换为都市型的产业。一方面中心城区更加的极化,强者更强;另一方面,中心城区的扩散作用和边际效应急剧衰减,无法惠及边远县城,农村农业投入不足,更加的边缘化,这种情形加剧了中心城区和边远城区的差距。

某种程度而言,撤县设区的调整,名义上提高了县级单位的行政等级,实质上削弱了地方自治能力,政府和行政力量一方面直接干预地方管理和发展,另一方面实际上的发展重点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对远城区的管理和支持乏力,造成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日益扩大。

在东部如浙江、江苏这样的沿海发达城市密集区,由于经济体制相对灵活、区位优势显著,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已逐渐形成大都市格局,一定而必要的局部行政区划调整,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化,促进大都市区的形成。但是,如果仅仅是简单粗暴的通过区划兼并的手段,进行集权式管理,不仅会束缚原有灵活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而且城市管理鞭长莫及难以覆盖广泛而多样的城乡地域范围,客观上会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以及政策空间的缺位和空白。

行政区划的调整,就是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分配,必然会涉及多方博弈,强弱两方,其中的利益诉求必然不一样,行政区划调整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其后的合作协调,定位选择和政策博弈却是发展关键。

有时候,胜与负,往往在一开始就露出端倪。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双刃剑  双刃剑词条  黎明  黎明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