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8年美国经济不景气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当然受到影响,但是影响不算太大。中国受到了出口减少的影响,实际GDP增长速度慢了。从2010年到2013年GDP的增长率分别是10.4%、9.3%,、7.7 %与7.7%。这几年以商品零售价格计算的通胀率分别是3.10%、 4.90%,、1.99%与1.40%。为了增加宏观经济的总需求,中国前总理温家宝在2008至2009年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约达四万亿元人民币,来维持GDP增长。从2008年到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11月把存款利率从0.72%降至0.36%。中国人民银行属于中国国务院,货币政策与财政策可以互相联系,分工合作。对比之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独立于行政部门,双方合作有赖于联邦储备银行决定货币政策时设法与财政政策配合。
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关系如何?本文的目的是回顾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解释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和说明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货币政策。
1980年代,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发生。从1984年到1989年,零售价格指数从1.177增至2.034,原因是货币供应在这几年增加了太多。从1984年到1989年,流通中货币M0从482亿增至2099亿。从1993年到1994年通胀又发生,零售价格指数从2.549增至3.102。流通中货币M0从4746亿增至5729亿元。通胀的原因也是货币供应增加得太多。当这两次通胀发生时,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发生与中国人民银行能否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有关。在1995年以前,中国可以说是没有货币政策。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让货币在一年内增加了50%。当时中国进行国营企业的改革,给予企业部分的自主权。同时也给予银行部分的自主权。因为增加贷款能帮助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一政策引起银行大量贷款,增加了货币供应,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1992年邓小平“南巡”,鼓励继续改革开放以维持经济增长。结果不久以后各省银行大量放款,1993年通货膨胀便发生了。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朱镕基用行政手段与压力,在1996年以后禁止各省人民银行行长大量放款。行长如不从命便会被免职。结果通货膨胀放缓了。到了1998年中国的物价指数下降了。总之,这两次通胀,1985年(8.8%),1988 (18.5%),1993年(13.2%)和1994年(21.7%),都是归因于货币供应每年增加了约30%。
1995年中国人大通过了《人民银行法》,指定与授权人民银行用货币政策控制通胀和在必要时协助增加生产。货币政策包括决定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央行的基准利率和由它决定的银行存款需具备的准备金率能被用来影响货币供应。从此人民银行有权力与责任来施行货币政策。1997年以后,虽然中国的GDP继续增加,但通货膨胀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目前中国GDP增长缓慢。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是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尽量把利率降低,把货币供应增加。自2014年11月22日起人民银行降低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的基准利率。存款利率从3%降至2.75%。贷款利率从 6%降至5.6%。
今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改善,也有赖于人民银行制度的继续改善,如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让存款利率根据市场借贷的供求来决定。当实行货币政策时,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与干部需具有足够的知识与才能,在必要时能利用经济数据了解当前经济情况,以决定适当的货币政策。中外无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