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即将迎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提出十周年。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对村里痛下决心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此后,习近平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释。十年后的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核心理念,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发祥地的安吉县,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模式也走向了全国。
“美丽模本”
2005年以来,安吉一直牢记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嘱托,坚持践行生态文明之路,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乡村更美了,百姓更富了,也因此成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模本。
一是“美丽乡村”全国示范。安吉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之一是为全省、全国创建标准。2004年,安吉把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在浙江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08年春,安吉制定了《美丽乡村标准体系》、《美丽乡村考核指标与验收规则》等涵盖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20个地方标准,形成了拥有45项建设指标和36项量化指标、涉及280多项法律法规的标准体系。
2014年4月,全国首个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发布;2015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公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这是我国首个以村为单位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已从6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安吉县成为该《指南》第一起草制定单位。安吉主导的美丽乡村标准由此实现了从县级标准上升为省级标准,最终成为国家标准的跨越。
二是生态经济成效显著。竹业、茶业和椅业是安吉的三大生态产业。竹业目前已经形成由原竹加工到产成品的一条完整的竹材加工产业链,产业循环利用率,实现了从竹根到竹梢,从生物到化学的全竹开发。竹资源以108万亩毛竹实现120亿元的产值,立竹量创造了22%的竹业产值,竹产业被确定为省级产业示范基地,获“中国竹凉席之都”称号。安吉白茶从单株母树,发展到现在种植面积近10万亩、年产量1000余吨,产值近14.5亿元,成为全国首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新增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2家,并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千万元专项资金补助,“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并在欧盟等33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了国际商标,该商标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国名牌农产品、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等200多项荣誉。椅业以转椅为主,转椅有七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年产7000万把,占据国内市场1/3以上份额,安吉椅业成为省级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和国家级出口基地。
三是生态文明制度先行先试。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首先是坚持严格管控。严格执行项目、总量、空间“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建立新上项目专家预评估、“6+X”联审、“环评一票否决”等制度,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其次是强化考核问责。初步建立了由生态评价制度、生态考核制度、生态责任审计构成的生态责任体系,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落到实处。生态评价制度以项目建设考核为主线,以定量考核为主,侧重日常监督管理。生态考核实行分类,划分工业、休闲和综合三大类,设置个性化指标,对生态功能区淡化工业考核,强化生态保护,实行税收全额返还。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在县区层面对领导干部进行生态责任审计,重点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情况、环保专项资金和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情况及环境保护与治理目标完成情况开展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参考依据。
再次是细化资源有偿补偿。出台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规范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操作办法,完善天然气市场化定价、生活污水处理收费等工作。
四是生态文化全域打造。创建县城生态博物馆。将整个县区作为一个生态博物馆进行建设,将村内文保点、古民居、老会堂等建筑建成各类展示馆,展示如白茶手工炒制工艺在内的地域生态文化,已成为全国五个示范博物馆之一。建设全域化景区。在县城做美优雅竹城,在乡镇做靓风情小镇,在村庄做精美丽乡村,构筑城、镇、村三级联动格局,做精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白茶飘香、昌硕文化等四条精品带,串起六大核心区,形成“一环四带六区”的大景区,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推动“大乡村”向“大景区”提升、“美丽乡村”向“美丽安吉”跨越。
经验与启示
一是坚持一以贯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半途而废。在明确“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后,安吉县坚持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开发保护,坚持规划先行、整体实施、有序建设,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上、一年接着一年干,做到了长远谋划、一以贯之。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从惠民出发。安吉县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富裕、户户文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20字方针,在全域范围统筹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平安和谐、综合改革、党建保障八大工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稳步增长、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机制创新注重统筹协调。设立全国首个“520”行动(系指在城区、园区、景区、村庄、沿线等“三区一村一线”5个区域,开展20个方面的治理行动)办公室,由各分管副县长挂帅,牵头部门总负责,各责任单位组织实施,统筹环境综合治理,开展“520”行动计划,并建立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宜居、整洁、优化的城乡环境。制度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以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创新先试生态管控、生态补偿、生态责任、生态产业引导等制度。建设创新注重特色。针对全县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地形地貌、自然禀赋、人文历史)各有不同,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投融资机制注重灵活,集积社会各类资本。
四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并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评审;完善提升《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及6大专项规划,制定矿产开发、水资源利用等控制性详规,制定《安吉县“十二五”环境监测发展规划》,所有乡镇和100个行政村编制了生态乡镇、村建设规划实现覆盖城乡。
五是坚持合力共建。实行以党政主导、社会共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推进机制,注重整合各种资源,努力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编写《中国美丽乡村村民守则》、《中国第一生态县县民手册》,培养高素质的生态市民;在中小学开设水土保持、森林资源保护等生态课程。经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校地、军地、政村、企村合作共建的成功模式。
六是坚持以奖代补。通过以奖代补,实施专项扶持。县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资金,同步安排2000万元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补助。2012年共安排生态文明建设各类专项资金15550万元,投入资金力度逐年增加。同时,自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考核专项资金,用于对生态乡镇的横向转移支付。
安吉多年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富民的转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随着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趋紧,国家对于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民众的生态环境觉醒,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积极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从美丽安吉到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