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说过,“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1994年4月,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是中国现代化史乃至世界现代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点,标志着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口迈入信息时代。这些年来,我们目睹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变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Web3.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极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互联网来说,我国虽然是后来者,接入国际互联网只有20多年,但我们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推动互联网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以哲学的视角来看,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正在有力地推动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在未来的最终实现。因而,“信息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应当进入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来。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经典作家对于未来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形态的本质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经典作家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几年后,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认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在《共产党宣言》中,经典作家进一步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简而言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意味着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人的发展能够实现“两个摆脱”与“两个走向”,即摆脱私有制的束缚走向“人的解放”与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走向全方位发展。互联网在20世纪的诞生及其在21世纪的快速变革,为这“两个摆脱”与“两个走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互联网技术变革将促进生产关系进步
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一个经典阐述,是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中提出的“两个划分”与“两个归结”。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且“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今天,互联网正极大地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因而必将促进生产关系的发展进步。互联网变革发展在推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同时,也在加速其灭亡和蜕变。伴随这一进程的加快,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政府有效宏观调控的制度优势也在不断显现。具体到我国的现实发展,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能够很好地帮助国有经济解决目前面临的种种困境,以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充分借助各类互联网工具更加科学地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对于我国国有经济发展现状而言,目前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和弊端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不足。我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来更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着眼于国有企业转型脱困、强身健体,一手抓推动国有经济朝着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科技含量高的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特别是互联网产业等方向优化布局;一手抓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互联网+”的东风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发挥国有企业资金实力雄厚、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巨大优势。对于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而言,互联网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政府引导、管理和调控市场提供便利条件和物质保障。通过运用互联网日益成熟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工具,宏观调控部门可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实时监控、把握商品与服务价格、供需变化与企业经营动态,并以此科学研判市场走势,实现好供需平衡发展,有效防止经济、金融危机的关口前移。
互联网技术变革有利于知识文化传播
资本主义制度与其它剥削制度之间存在着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是由于社会化大生产需要,这一社会制度中的工人阶级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有文化、受过教育的被剥削阶级。互联网的诞生与迅猛发展,让全世界的人们从价值观上开始倡导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为社会大众特别是为经济、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工人阶级所共享,反对资产阶级把网络私有化以及对文化的垄断。美国著名学者乔姆斯基在《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揭露了美国统治阶级如何重重过滤信息,使得呈现在舆论场上的所谓“大众共识”无一不是“制造”出来的。而互联网则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消除这种“过滤”,让知识和信息点对点地传播到受众的眼前。虽然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共享经济兴起是否能导向“人的自由全面”还有待观察,但是互联网的共享特质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在这一方面的强大力量。新的知识传播模式慕课(MOOC)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凭借鲜明的大众性和共享性,在近几年间风行全世界。
有人曾比喻,互联网是虚幻的“第七大洲”,在网上任何人只需轻击鼠标,便可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慕课则以一种知识集合的方式付诸实践。这种基于互联网平台、共享式的学习方式,让知识的传播变得简易化和大众化。可以说,慕课对于知识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正在逐渐消弭因贫富差距带来的“知识鸿沟”。人们只需拥有能够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便可如同置身象牙塔,共享并学习到一流的科学文化知识。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慕课在中国非但没有落后于发达国家,反而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曾有人忧虑,来自国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慕课课程,虽然一方面能够传播给我们以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在社会科学课程中夹带“私货”,宣扬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种忧虑也很快被中国的教育者打消。据媒体报道,慕课正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在一些人看起来颇为“枯燥”的学科变成了大学生选课平台上的“万人迷”。据清华大学慕课网站“学堂在线”统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该慕课平台的上课人数早已经双双突破万人大关。当前,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可以借助慕课的知识分享形式,助力全人类向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迈出坚实的步伐。
互联网技术变革正助力实现民主制度创新
民主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民主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使得其自身按照固有的发展规律本能地趋向人民群众和民主政治。近年来,互联网创新民主模式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态势,使得民主从精英走向大众。有学者提出,因社会制度不同,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社会毫无疑问是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的“第一生产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推动生产力进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形式与占有形式之间将产生更加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愈发尖锐。进一步分析,互联网技术变革还将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产生剧烈矛盾,它要求冲破今天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藩篱,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加平等的关系,使得直接民主替代间接民主的历史机遇即将到来。互联网技术变革实现民主的创新,在东西两个半球、两种社会制度中都有体现。
这几年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随着互联网技术变革而发生着一定程度的革新。张垚(2016)通过对Web3.0时代的西方政党政治运作新动向的考察,认为“指尖上的政治交往”“指尖上的政党政治运作”等都将成为未来西方政党政治发展的关键词,而面对“端管云时代”移动互联网的“踹门”,无论是传统形态政党组织还是新兴形态政党组织,谋划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组织转型法则,都是一个亟待迅速消化的时代课题。将研究的视野转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也正在扮演着更加吃重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一是培养了群众的民主意识,使得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加速了政府“上网”的步伐,政府部门开设网站并及时公开民众关心的各类信息,有助于规避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掉入“塔西佗陷阱”;三是倒逼了政府话语转型,在越来越多的政务“两微一端”上,传统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这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宣传”已经被更有亲和力的“政治传播”所取代;四是畅通了民意表达,“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互联网让“人人都有麦克风”;五是落实了人民监督,使得毛泽东同志“窑洞对”中“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理念在21世纪的互联网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互联网技术变革正推动人类全球交往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正在借助互联网实现跨时空的全球交往。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崇高目标,在实践中我们还必须高度关注“全球交往”的深入发展。以往学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句话的理解,更多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今天的全球化发展方向提供了源头活水,对于这句话内含的“全球交往”理论则着墨不多。所谓全球交往,指的是人的社会生活跨越了民族国家界限,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往实践。全球交往的形成与发展之所以对于人的发展极为重要,是因为其不仅有利于生产力在全球范围中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得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成长为眼界开阔的、世界性的个人——这就向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甚至有学者主张,交往实践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概念的第四种基本形式。互联网技术的伟大变革,彻底消除了制约交往的地理障碍,使得交往的主体——人的“非实际性接触”成为可能。通过相互交流与学习,人与人之间将会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出有利的客观条件。
当代全球交往的显著特点是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一体化。这有利于全球治理的深入推进和全球问题的协作解决。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正改变着国际力量的对比,推进国际秩序的重构。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政治家、外交家通过政府外交发力,也有赖于社团、民众借助公共外交贡献力量。幸运的是,互联网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最便利的公共外交工具。中国8亿网民通过互联网在全球交往中向全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与其他文明交流对话。这一方面能够让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人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道路,另一方面也能为人类对更好的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走向更好社会制度,“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理想一定不会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水中月、镜中花。
小结
在今年4月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快速发展变革中的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很多热门词汇,今天我们时常谈论的“风口”就是其一。互联网信息时代,发展只要找准了风口,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也无论是国家还是世界,都能实现一飞冲天的梦想。互联网技术变革是今天我们可以抓住并且应当抓住的重要机遇,堪称21世纪的第一风口。对于中国而言,从短期看互联网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动力,从中长期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对世界而言,互联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着人类诸多美好夙愿。可以憧憬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宏愿因为有了互联网技术变革的存在,可以在最终实现的历史进程中,少一些坎坷,多一分通途。
注:执笔:杨莘(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