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简称“西太”)是中美全球博弈的焦点地区,而海权博弈又是中美西太博弈的焦点领域。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中美西太海权博弈已做相关研究。胡波分析了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军事竞争,认为中美沿第一岛链附近海域形成的战略平衡将长期维系。吉原俊井和詹姆斯·霍姆斯借鉴马汉的海权理论,评估了中国海军的崛起将如何影响美国在亚洲的海上战略,他们认为已经为持续性地挑战美国的海上亚洲优势奠定了基础。史文探讨了在西太地区从美国主导向中美均势过渡的问题,他认为应直面并明智应对地区权力分布的持续变化,尽早建立中美稳定均势。斯蒂芬·比德尔和伊凡·奥尔里克斯对西太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方式和影响进行了分析。罗纳德·欧洛克分析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及其对美国海军的影响。兰德公司用军事计分卡的方式分析了美中两国在十个作战领域的军事实力,为了分析地理和距离的影响,每张记分卡都评估了台海和南海两种情景下的作战能力。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多偏重于中美在西太海权博弈的军事领域。实际上,当前中美在西太的海权博弈已经超越了地缘军事领域,已溢出到地缘经济领域和地缘政治领域。因此,笔者将从地缘军事、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三个角度综合分析中美在西太的海权博弈,并分析中美三重海权博弈对中国海军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权益产生的影响。
1中美在西太围绕海军部署展开的地缘军事博弈
中美在西太的第一重海权博弈属于地缘军事博弈,地缘军事博弈聚焦在西太第一岛链附近海域(见图1)。在第一岛链内,中美海权对比正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面对中国在“第一岛链”的军事和准军事存在,美国很难保持优势。但目前中国无法动摇美国在第一岛链以外广大海域的军事霸权。中美将在第一岛链附近海域形成较长时期的战略平衡。不过,中国正在获得在远洋海域开展军事行动的经验,也正在获得更大和更先进的平台。中国致力于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是保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应对海上安全威胁、维护海外利益安全的需要,无意将美国挤出西太平洋。但越来越多的美国及外国观察家则认为,对美挑战仅仅是序曲。
中国正在努力把中国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近年来,中国海军军舰军机基本形成了第三代为骨干的主战装备体系,海军装备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15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提出中国海军将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结合转变”。2018年4月,中国领导人在南海海域举行的海上阅兵时指出,“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当前,中国海军建设已取得较大成就。中国海军是亚洲最大的海军,拥有超过300艘各类战舰。航母是中国海军利器,中国将在不远的未来形成三艘航母编队(参见表1)。2012年9月,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16舰)交付北海舰队;目前,辽宁舰(16舰)航母编队初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2017年4月,第一艘国产航母(001A)下水,预计在2019年加入海军。2015年3月,中国的第三艘航母(002型、弹射起飞)在江南长兴造船厂开工建造。中国海军目前有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5艘攻击型核潜艇、47艘柴油动力攻击型潜艇。预计到2020年,潜艇将继续增加。到2025年之前,将建造093B型制导导弹攻击型核潜艇。中国在三亚海军基地建造了全球最大的航母码头,长700米码头的工程已经完工,可同时容纳两艘航母或其他大型舰只。预计到2020年,中国海军陆战队将拥有海外远征行动的能力。
中国海军也在东海和南海方向加强了前沿军事部署。在东海海域,中国在2013年11月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东海防空识别区涵盖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2014年11月,中国在浙江南麂岛开始建设直升机军事基地,该基地距离钓鱼岛西北约300公里(约190海里)。在南海海域,中国开展了海南岛海空军基地、西沙群岛永兴岛海空军基地、琛航港军港、南沙群岛永暑礁军港等的建设。2013年底、2014年初,中国开始在南沙群岛7个进驻岛礁(美济礁、渚碧礁、永暑礁、华阳礁、南薰礁、赤瓜礁、东门礁)上开展岛礁建设。美济礁(5.58km2)、渚碧礁(3.95km2)、永暑礁(2.74km2)已成为南沙群岛中面积排名前三的岛礁。中国民航已经在美济礁(2016年7月)、永暑礁(2016年1月)、渚碧礁(2016年7月)进行了校验试飞,三个机场已投入使用。
中国面向西太的空中远程打击能力和远距离监视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改进。2013年9月,中国海军一架轰-6G轰炸机飞越巴士海峡,这是中国军机第一次飞越第一岛链。2013年,中国开始部署航程更远的轰-6K轰炸机,轰-6K为中国空军提供了用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对付关岛的进攻打击能力。2013年以来,轰-6系列轰炸机经常性地开展东海警巡、南海战巡和出岛链飞行。据简式的分析,山东沂源县和杭州的大型相控阵雷达(LPARs)能够监测第二岛链附近的目标。部署在中国中东部的超视距雷达(OTH-B)能够监测日本海、东海以及第二岛链附近的目标。
为了确保在西太的主导地位和应对中国海军的发展,美国加强了在西太的海军部署。美太平洋舰队在西太拥有珍珠港基地、日本横须贺基地、日本佐世保基地。在珍珠港海军基地,美国海军部署了9艘驱逐舰、1艘巡洋舰;在日本横须贺基地,美国海军部署了3艘巡洋舰、1艘两栖指挥舰、8艘驱逐舰;在日本佐世保基地,美军部署了2艘登陆舰、4艘扫雷舰、1艘船坞登陆舰、1艘两栖攻击舰。2012年4月,美国开始在澳大利亚达尔文部署海军陆战队。2013年4月,美国开始在新加坡樟宜军港部署濒海战斗舰。2015年3月,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联合发布了《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该战略指出:到2020年,美国大约60%的海军军舰和飞机将部署到“印度洋—亚洲—太平洋”地区。2017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2018年10月,作为应对,彭斯指出美国“正在建造新一代航空母舰和战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美国的武装力量进行投资”。
2中美在西太围绕海上联通展开的地缘经济博弈
中美在西太的第二重海权博弈属于地缘经济博弈,主要体现为两国围绕海上联通开展的博弈。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倡导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或“海丝”),与西太国家积极合作开展海上基础设施建设和港口建设。美国一方面推出“印太区域投资计划”等替代性计划,另一方面在海上丝路沿线构筑“军事基地链”。
西太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区域之一。201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该设想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三个重点方向:一是经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共同建设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二是经南海向南进入太平洋,共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三是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可见,西太的一些边缘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和南海)和大洋洲是“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的重要沿线区域。
共建海上丝路的重点是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海洋运输通道,尤其是沿线港口的建设(参见表2)。为此,中国在东部沿海重点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15个沿海港口建设。在大洋洲(南太平洋)区域,中国港口公司参与建设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墨尔本港、纽卡斯尔港)、巴布亚新几内亚(莱城港)、瓦努阿图(卢甘维尔港)等国港口项目。在东南亚区域,中国港口公司参与建设印度尼西亚(丹戎帕里、占碑钢铁工业园综合性国际港口)、马来西亚(关丹港、皇京港)、新加坡(中远—新港码头)、文莱(摩拉港集装箱码头)、柬埔寨(沙密港、贡布港)、缅甸(皎漂港)等国港口项目。
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是中国在大洋洲开展海上联通建设的枢纽港口。2015年10月,中国岚桥集团通过竞标,以5.06亿澳元(约合3.69亿美元)获得达尔文港99年经营权。岚桥集团计划未来25年在达尔文港投资2亿澳元(约合1.46亿美元),用于扩建码头和改进港内停靠设施。岚桥集团的投资对于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有望把达尔文港打造为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枢纽港口。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相关港口是中国在东南亚开展海上联通建设的枢纽港口。丹绒帕里港是印尼佐科政府“海上高速公路”规划重点建设的5大枢纽港之一。宁波舟山港公司等5家投资联合体拟斥资59亿美元投资丹绒帕里港的卡里布鲁港的扩建项目。中国企业正在投资马来西亚的关丹港和皇京港,这两个港口是中马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港口。
针对共建海上丝路倡议和中国在海丝沿线的港口建设,美国从经济和安全两个方面采取了应对措施。在经济上,美国一方面会有限度地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另一方面,美国也积极提出替代计划。2018年7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题为“美国对印度—太平洋地区经济前景的构想”演讲中提出“印太区域投资计划”,美国将在数字经济、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1.13亿美元,以提升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作用。但美国投资的这笔费用与中国大规模海上联通投资相比,相形见绌。此外,澳美印日四国正在商讨联合建立一个“地区基础设施计划”,试图作为替代计划。在安全上,美国积极在海丝沿线打造其主导的“军事基地链”。比如,美国的珍珠港基地和关岛基地,日本的横须贺基地和佐世保基地,澳大利亚达尔文基地,新加坡美军樟宜基地等。中国被密集的、全副武装的美军基地群岛包围着,美国这样的海上军事基地约为250个。
中美围绕海上联通开展的博弈,体现为“商业港口链”与“军事基地链”这两种不同形态。“商业港口链”服务于中国与对象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投资、贸易、基建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商业利益拓展为目标。“军事基地链”服务于美国的安全战略,以巩固联盟体系、打击恐怖主义、拓展势力范围为目标。
3中美在西太围绕航行自由展开的地缘政治博弈
中美在西太的第三重海权博弈属于地缘政治博弈,体现为中美围绕“航行自由”展开的博弈。美国在中国周边海域开展的航行自由行动,名为维护国际海洋法,实为谋求地缘政治利益。美国卡特政府自1979年开始提出“航行自由”计划,自1983年起美国政府开始在全球各地海空域执行“航行自由”计划。美国“航行自由”计划的核心是挑战各国被美国认定为“过度的海洋主张”。美国国防部所公布的年度航行自由报告中,中国经常被列名。美国打着维护航行自由的旗号,在中国邻近海域频繁开展例行军事行动,包括抵近侦察、在专属经济区内进行军事测量和情报搜集等,以挑战所谓“过度的海洋主张”。
美国的挑战主要有以下方式:
一是挑战要求他国军用船舶在“无害通过”领海前获得批准的国内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1992年2月25日施行)第六条规定,“外国军用船舶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中国政府在1996年5月15日批准《海洋法公约》决定时曾声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领海内无害通过的规定,不妨碍沿海国按其法律规章要求外国军舰通过领海必须事先得到该国许可或通知该国的权利。2016年5月10日,美国“劳伦斯号”驱逐舰进入了中国永暑礁12海里以内海域,美国认为是行使了无害通过权。中国对此的反应是,美国“劳伦斯”号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许可,非法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
二是挑战“过度的直线基线声索”。中国于1996年5月宣布了西沙群岛领海基线,美国指责中国在西沙群岛划定的直线基线属“过度的海洋主张”。美国认为,中国是大陆国家,并非“群岛国”,因此中国无权采用直线基线划定西沙群岛的领海范围。2016年10月21日,美军“迪凯特”号驱逐舰前往中国西沙群岛海域开展“航行自由”行动。据美国学者分析,“迪凯特”号并未进入西沙群岛任何一个岛礁的12海里之内,但“迪凯特”号在西沙群岛海域走走停停并实施了机动演习。美国军舰此举显然不是“无害通过”,因为“无害通过”应该是迅速地和连续不停地通过。中国的反应是,美国海军“迪凯特”号驱逐舰擅自进入了中国西沙领海,中国海军对美舰予以警告驱离。
三是挑战“无效的领海声索”。2017年5月24日,美国军舰“杜威”号在西沙群岛美济礁12海里内海域开展了“航行自由”行动。“杜威”号在美济礁12海里内以之字形方式航行,并进行了拯救人员落水操演。“杜威”号的“航行自由”行动是在2016年7月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的所谓“裁决”之后。2016年7月的南海仲裁,认为美济礁是“低潮高地”,即高潮时没入水中的岛礁。针对“杜威”号所执行的“航行自由”行动,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美舰擅自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中国对美舰进行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四是挑战规范外国飞行器进入防空识别区的规则。2013年11月23日,中国政府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位于东海防空识别区飞行的航空器必须提供飞行计划识别、无线电识别、应答机识别、标志识别等识别方式。2013年11月26日,美国2架B-52轰炸机飞越了中国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未向中方递交飞行计划书、事先未通过无线电通信与中方联络。在美国国防部公布的《2014财年“航行自由”报告》中,美国所认定的“过度的海洋主张”中增加了一项“对于无进入中国领空意图的外国飞行器,中国限制其飞越防空识别区”。
原则上,双方都对“海上航行自由”表示支持,但对于“航行自由”的解释存在明显的分歧。中国认为的“航行自由”应该是同时遵守国际法和国内法规定的航行、飞越自由。中国的近海管辖逻辑是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沿海国权利的相关规定,通过制定相关国内法,对包括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在内的近海实施最大程度的管辖,减少域外国家军事力量对中国安全的威胁。美国对“航行自由”持一种最宽泛的解释,即别国各类船只和飞机在相关海域享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习惯国际法所规定的“海上航行和飞越自由”,认为其他国家舰船和飞机在专属经济区内应享有与公海一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美国支持最为宽泛的“航行自由”原则,其基本动机是维护其西太主导权,防止任何一国威胁其主导地位。中美在对“航行自由”解释上的巨大分歧很难用国际法来沟通,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地缘政治博弈。
中美在西太的三重博弈对中国海洋事务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体现为对中国海军建设的影响、对海上丝路建设的影响、对海洋权益声索的影响。
(一)对中国海军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美国会继续加强其在西太海域的军事部署,阻遏中国海军挑战其在西太的主导地位。鉴于中国海军在西太第一岛链内的实力日益增强,美国将把军事部署的重点放在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同时,自2017年11月以来,美积极邀请日、澳、印一起参加印太战略,试图从印太海上联合制衡。考虑到安全竞争加剧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一些美方人士在探讨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区如何建立一个互利的过渡模式,即推动西太从美国的海上主导向稳定、真实的中美均势过渡。
中国为了增强越过西太第一岛链执行任务的军事能力,会继续加强海军建设。会继续建造先进的航母、核潜艇等海上战略性武器。会继续拓展在西太的防御纵深,在西太形成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绊索”作用。为了减缓中美在西太的军事博弈程度,中国海军会打开面向印度洋的海上战略通道。
中国的海军建设必须考虑地理限制和战略需求这两个因素。从地理上来看,是典型的“海上地理不利国”。并不直接面向开阔的太平洋,中国的东部和东南部面临的是西太的边缘海。中国必须经过大多处于其他国家管辖或控制下的狭窄水道才能与太平洋相通。从战略需求来看,中国发展海军的需求是拓展在西太的防御纵深和保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
(二)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中美在西太的地缘经济博弈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就积极层面而言,考虑到海丝建设带来的巨大经济潜力,美会采取一种务实参与的政策,会借助参与海丝建设来提升自身的经济活力。但美国参与海丝建设的态度是有保留的,美国将保持其政策的足够灵活性,会警惕“一带一路”倡议中一些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议题。相反,美国会提出针对海丝建设的替代计划,同时隐射战略意图。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提出的“印太区域投资计划”、澳美印日商讨联合建立的“地区基础设施计划”,都有针对海丝建设的意图,可能造成沿线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碎片化问题。
应对中美在西太的地缘经济博弈,中国在海丝建设中要保持开放包容,同时削弱美国的潜在干扰。在西太的海上联通建设中,中美两国企业可积极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中美企业可与西太国家共建区域性枢纽港口和航运中心,共同推进西太海上互联互通。针对美国担忧中国港口建设有战略意图,中国要强调海丝沿线港口的建设和运营是市场运作方式,是企业在发挥主体作用,欢迎美国企业一同参与港口建设和运营。针对美国在海丝沿线打造“军事基地链”,中国也要考虑建设若干民用为主、军用为辅的重要海外港口基地,以应对美国西太军事基地群岛给中国带来的安全威胁。基地除了商业用途外,也将用于满足军用船舶的常规日常补给,是一种和平用途的“常规基地”。
(三)对中国海洋权益的影响及思考
美国开展的“航行自由”行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声索。在南海海域,中国的海洋声索被严重挑战,比如美国挑战中国划定的西沙群岛领海范围,美国挑战中国对美济礁邻近海域的声索等。此外,美国还纠集日本、英国、法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在南海共同开展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在东海空域,美国挑战中国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在表面上采取一种“法理层面”的中立立场,实际上偏袒日本。
针对美“航行自由”行动,中国会继续反对任何假借“航行自由”名义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一方面,中国会继续承诺尊重和维护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中国需要与东盟国家合作推进“南海航行自由”新规范的产生。另一方面,中国会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航行和飞越自由为名,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比如,中国仍将会对进入其南海“邻近海域”的美舰予以警告驱离。
但在新形势下,中国海军感知、跟踪他国军用船舶的能力大大提升,中国海军在远洋活动的范围大大增加。中国海军也需要出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权利。关于“无害通过”,一般来说,海洋大国多强调自由使用论,而发展中国家则多采取事先同意论。鉴于中国正在建设世界海洋强国,应更进一步思考和认识“自由航行”与“无害通过”。
5结 语
总之,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在西太的三重海权博弈。在西太围绕海军部署展开的地缘军事博弈中,中国在西太应努力建设一支对美国舰队具有拒止能力的一流海军。同时,中国的海军建设需考虑地理限制和战略需求这两个因素。在西太围绕海上联通展开的地缘经济博弈中,中国需继续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海洋运输通道,尤其需重视沿线港口的建设。考虑到域关国对“一带一路”会采取一种务实参与的政策,中国可邀请域关国参加海丝沿线港口的建设和运营。同时,需在沿线建设若干民用为主、军用为辅的海外港口基地。在西太围绕航行自由展开的地缘政治博弈中,中国需继续反对美国假借“航行自由”名义损害中国海洋声索的行为。
中美在西太的海权博弈是中美亚太博弈乃至全球竞争的一个缩影。中美西太海权博弈在地缘军事、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上都有体现。这一博弈是全方位和多领域的,并且博弈和竞争在不断地强化,正在对中美关系和亚太稳定产生影响。因此,中美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管控好西太的海权博弈和海上竞争。中美要坦诚地磋商西太的权力分配这一实质性问题,探讨两国海军军备的相互限制,努力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共存的西太海上秩序。(文章有节选;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