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了全球目光与期待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气候峰会,也是非政府组织(NGO)最大的一次绿色狂欢。有媒体称,这将是全球民间环保组织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集团聚会”。据不完全统计,超过500个非政府组织,近5万名非政府组织成员,将陆续聚集到哥本哈根,以不同方式发出作为“公民”的环保声音,并向与会的各国政治决策者施压。而哥本哈根,也为所有人———无论是气候问题的支持者还是质疑者———提供了一个平等发声的平台。
五万NGO成员齐聚气候之城
在哥本哈根,你将感受到一场“环保主义者的滚石音乐会”,一位环保组织成员表示。除了遍布城市的绿色自行车,各种环保活动也让人目不暇接,比如各式各样的环保图片展,每天举行的另类颁奖,以及环保行为艺术秀等。
这大部分活动都必须归功于来自世界各地的非政府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组织哥本哈根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尽管目前还无法进行具体统计,但至少有超过500个非政府组织到了现场,而在两周的时间内,将有超过5万名非政府组织成员举行各种活动来表达他们的诉求,其中,约有五分之一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
这些组织的名称多种多样,从英国的“愚蠢大飞机”,到印度的“抵制转基因”,到巴西的“无土地者运动”,甚至到美国的“反全球化”组织,都围拢在环保这个共同的主题下。
“每个组织的诉求都不相同,但要想我们接受,他们必须说出来让我们知道,并且能让人印象深刻,毕竟,太多的活动在上演……”该负责人表示。
环保组织联盟“气候行动网”举行的“每日化石奖”活动让人印象深刻。这个联盟的400多个成员组织将每天投票评选出当天峰会表现最差的国家。峰会开幕以来,加拿大已经两次上榜。其余的环保声音,则有一座正在融化的北极熊冰雕,一群穿着“拯救我们”字样T恤的青年,一具被放入游泳池埋葬的“气候病亡者”……
民间组织逐个约见政府官员
友好地球组织的新闻官弗朗西斯科·加特昨日告诉记者,超过30个国家的友好地球组织成员已经从世界各地来到哥本哈根,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自费前来,不仅是为了一睹这场盛会,更是为了推广友好地球的理念。
他们分成三个小组,协调运作。由索尼亚·梅斯特领队的减排政策制定小组专门负责与代表团沟通,推销他们的理念———“我们刚与英国气候代表团约定了下午的见面,”加特表示。这样的会议每天都有安排,但“目前欧盟还不愿意接受我们的理念”。向各国代表施压,也是其他一些环保组织的主要任务,一些组织甚至希望“冲破阻碍”,将自己的主张传达给包括温家宝和奥巴马在内的各国领导人。
友好地球组织拥有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他们希望欧洲达成的减排目标是,在2020年前将碳排量降低到1990年水平的40%。据加特介绍,12天内,他们筹划了超过10场游行活动,12日他们将举行最大的一场游行活动,活动主题是全球变暖导致洪水泛滥。
超过1000名友好地球组织的志愿者,将穿着蓝色的雨布服装,像水滴一样从城市各处街道涌向议会中心广场,直到会聚起来像海洋一样把议会中心广场完全覆盖和淹没。“这个抗议活动是用来警示人类,全球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会淹没人类的家园。”加特表示。
至于这些活动的经费,加特说,很多人是自费,其他则来自友好地球的捐赠者。
但一些环保者也因表现不当惹麻烦。10日,68名环保人士在哥本哈根遭拘,其原因是他们参与了一项“暴力”示威。他们进入“排量高”场所,如麦当劳、加油站等,试图通过大声喧哗把这里面的人们赶出来,去观看环保展。
“不同声音”也能自由表达
当然,在哥本哈根积极发出公民之声的,也不都是遏制全球变暖的支持者。
8日,在气候大会刚开幕不久,一批怀疑“全球变暖”的科学家和社会活动者,就高调地在哥本哈根开了“反全球变暖”峰会,甚至还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出公开信,要求他对全球变暖拿出证据。在哥本哈根乃至全球势如山倒的遏制全球变暖主流面前,这些怀疑者无疑很“叛逆”、很“反动”,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遭到丹麦政府的封杀和驱逐———反主流者,也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
环保意识也是公民意识
非政府组织环保活动并不仅在哥本哈根上演,气候峰会也让全球各地环保组织积极行动起来。
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环保人士科纳在议会大厦外面的环保绝食已经超过了一个月。尽管他已被送进过一次医院,但出院后依然继续绝食行动,呼吁澳政府采取减排行动。在尼亚加拉,环保组织组织“烛光不眠夜”,通宵在教堂外燃起蜡烛,围坐以抗议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在华盛顿,环保主义者将写有“被二氧化碳所害”的假人“大胆”丢在离国会山不远的国家广场水池里。在印度班加罗尔,拥有近万会员的“拼车组织”还发起了私车共享运动,呼吁拥有私家车的印度人与路人共用一辆车,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有环保组织发起自行车出行和养树活动……
而随着哥本哈根峰会渐入关键阶段,全球民间组织的环保大行动还将继续壮大。
观察人士认为,气候峰会引发的全球民间组织大行动,折射了各国公民社会发展状况。如今的环保,不仅意味着个人生活习惯,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一项需要纳税人支持的公共事业。而既然是“公共”事业,就不应该只是执政者的“专利”,它也需要公民的参与,并施加影响,这正是公民社会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