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很多人都在关注山东潍坊的企业是不是真的往地下注入了污水。当地政府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用出了悬赏这样的杀手锏。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说法:往地下注水经过渗透过滤,水是否会干净一些?
2008年,我们“绿家园”的环境记者沙龙曾请来一位世界知名化工企业的专家,向我们介绍他们一个化工项目遭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反对的争议。当时国家环保部门是支持这个项目的,因为他们采用的正是深井灌注技术。如果采纳这种技术,可以让中国本土的化工产业排污技术有所提升。可是这个项目最终打不过当地遍地的中小企业,只好移师他国。
专家告诉我们,他们企业2004年为了打一口能往地下注入化工污水的深井,花了两千万美金。专家向我们展示的深井图,是一个像碗一样形状的地质盆地。专家说找到一个这样的地方,就有了纵向上的保护,再构建一个深井,要保证横向不会泄漏。能做这种深井的地质条件,必须是地质层里面有很多不透水的隔挡层。有关隔挡层的要求在美国都是由法规来确保的,最起码要有两个不透水的隔挡层。上面还要有一个缓冲层。为了建这个化工企业,他们按照美国的法规,在中国 很多地方找,最后认为山东东营最理想。当时有人质疑这个项目时说,为什么日本、欧洲、台湾都不采用深井灌入?那位专家的回答是:很简单,那些地方不具备使用这一方法的地质条件。
那次,专家还向我们演示了深井的模拟废液扩散图:一万年以后的扩散尚未超过三公里。这符合美国环保署标准。这一技术的核心是将排放物经过初级处理后灌注到深达1500米的地层当中,借用地层的封闭环境来降低污染。深井灌注技术能够保证50年内被灌注的废液的扩散范围只有一两公里的半径。“只要有一两公里的构造,上百米的地层,空间足以容纳50年的排污量。”
打一口可以灌入危险排污物的深井要花两千万美金;要有两个不透水的隔挡层;要保证一万年的扩散不超过三公里,我们今天往地下注入污水的企业能做到吗?这种技术在美国已经是成熟的技术,并有法律来保障,我们有吗?在没有经费支持、没有技术和法律的保证时,就往地下注入污水,百姓的质疑不能不说是合情合理。
另据媒体报道:中国实施环境评价已有数十年,多数项目在环境评价中均有极高的公众支持率,这些项目却越来越多地在实施中遭到反对。近日,在河北抚宁,100张环评调查表中,15人名字为杜撰,13人离开村庄多年,有1人填写两份,没有一个村民见过这份表。这样的环境评价有什么意义吗?
我国2003年正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就列入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可是当今天微博上一再质疑潍坊有很多工厂都在往地下灌污水的时候,却拿不出证据。政府有关部门不是去要求企业信息公开,去追究这些企业的污水是怎么处理的,如何排放的,要求企业做到信息公开,而采取的却是悬赏,这是一个法制社会的工作方式?这样的悬赏还要到什么时候?当信息并不透明,百姓甚至连知情都做不到的时候,又谈何参与?
目前,我国环境治理的主体包括三方:政府,代表公共管理与服务;企业,代表市场机制;公众,包括非政府组织等。可是,像这次有人举报潍坊有企业向地下排污后,当地的民间组织又做了什么?我想,不是我们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有相应的机制让公众去监督,去评估,去改变。
前几年我在德国采访过一个叫做“看家狗”的组织。他们向募捐的单位卖标志。当然要想拥有他们给的标志,不光是钱,更重要的是要达到一定的水准,而这一水准又会让这个组织具有一定的公信度。标志的价格在500至8000欧元。到2004年为止,在德国已经有180个组织买到了“看家狗”出售的标志。
近年来天上的灰霾、地下的污水、山间的地质灾害让我生出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看家狗”,来盯住企业是否严格遵守环保标准,来促进公众监督与企业自律的良性互动。什么时候我们的市长能坐下来和市民一起讨论霾的何去何从;再建立起第三部门的监督机制,由公众的眼睛瞄准地下和天空?
或许这条路很远,很远,但只有走,才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