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从非营利组织跨越到社会企业的几个挑战

       本文原系2008年3月6日笔者参加中彰投区就业服务中心所举办的“多元就业开发方案--民间团体发展社会企业研讨会”,针对“社会企业的创业规划与营运策略”议题所分享论文的部份内容。原论文同时收录在该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中。近来因为参与多元单位转型社会企业的相关活动与辅导,觉得相关的经验对有志于此的朋友可能具有参考的价值,因此特别整理并稍加修改润饰,在此与大家分享。

       光原社会企业创业之初,由于几位团队成员主要的服务经历是在非营利组织的领域,因此从非营利组织的经营转换到社会企业,对我们而言可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曾经经过激烈地讨论、辩证和沟通,而以下四个概念或是心态的转换,是我觉得最为困难的地方。

    

 

       一、从“第三者付费”转换到“使用者付费”

       从非营利组织转换到企业的第一个困难,是资源的来源与应用方式的转变。从过去接受补助或是捐款得到资源,转而成为将本求利的商业模式。顾客付费并向我们交换服务或者是产品,而我们藉此得到利润维持生存,因此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成为重要的基础。顾客也许会因为认同我们的理念而购买第一次,但是如果产品的品质无法让顾客满意,顾客将会流失。(注:此处“第三者付费”系指非由“服务提供者”或“服务接受者”,而是由第三者付费)

 

       二、从“受协助者”转换到“服务者”、“生产者”或“消费者”

       第二个转换上的困难是角色的转换。长期以来非营利组织(尤其是社会服务团体)希望能够协助或是服务的人群,如今转换成为服务顾客(他人)。在曙光计划中,我们不止透过雇用的方式提供这群朋友稳定的工作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我们共同创业的夥伴。受协助者不再是受协助者,他们有能力成为服务者、生产者甚至是创业者、消费者。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协助”关系而成为“夥伴”关系。

 

       三、从“慈善”转换到“生意”

       进入市场,就会面临各式各样的市场竞争,不但要服务顾客,同时也要对股东、员工和其他利害相关人负责。此时领导人需要同时兼顾企业的生存和社会效益的达成,重新学习并调整思考模式。第三个转换上的困难即是从“慈善”到“生意”的转换。在市场竞争中无法避免的困扰,过去在慈善事业中可能不会遭遇。例如,市场竞争者的相互厮杀或是顾客对于品质的高度要求。我们需要调整心态,重新学习。只谈论有多少人受到帮助,或是诉求这些人很需要帮助已经不够,我们需要加上市场和损益等议题。

 

       四、从“专案团队”转换到“企业组织

       第四个转换上的困难或许是多元单位转换到社会企业的过程中不得不跨越的难题:从专案的思维中解脱。过去我们常依靠着申请政府补助或是争取各种资源来进行服务,而这些补助和资源常常是专案性质,因此我们需要依照专案的内容和资源的多寡组织专案团队,规划方案并执行。如今转换成为企业组织,对于组织结构和营运方法,必需着眼于永续经营和发展。同时机构也需要网罗各领域的专业人才,财务的收入也从辅助或捐助转换成为销售以及利润。

       从非营利组织到社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有许许多多课题需要面对。诸如新创社企的定位和原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否继承原有公益品牌的价值、治理机制与回馈机制的设计,或是组织型态的选择等等,都可能需要花许多时间与心力去处理。也因此归零并且重新学习,或许就是好的开始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非营利  非营利词条  跨越  跨越词条  挑战  挑战词条  组织  组织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