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或多或少都会为孩子操心,操心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焦虑。它不仅影响家长的身心,还会把负面的情绪带给孩子,从而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关爱与照顾却适得其反,这是每一位家长都不愿看到的。10月12日下午,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LIFE教育创新沙龙上,教育专家小巫、井立霞受邀来到沙龙现场与家长对谈,探讨这种蔓延在家长群体中的焦虑的产生机制,家长的焦虑对孩子有哪些影响以及如何缓解这种焦虑。
家长:体制内、体制外?选择焦虑!
专家:你要做出选择,并且为这一选择承担责任。
家长珞珈的孩子就读于北京某知名公立学校二年级,珞珈自称是位“特别焦虑的妈妈”。她记得,最初一场比较严重的焦虑来自为孩子选择上什么样的幼儿园。
她认为公立幼儿园更像保利院,住进里面吃好喝好,不着凉就行了;而私立幼儿园的孩子比较自由,幼儿园遵循着比较好的幼儿办学理念,比如混龄的教学模式,应该说是贯穿了很多好的早教理念在里面。
“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选择性焦虑随时都会影响家长们做出判断。
小巫:如果你想要中国孩子,你就把他送到体制内培养;如果你想要外国孩子,你可以把孩子送到所谓的私立幼儿园,然后再往私立学校或者将来出国这条路线走。如果你没有信心把他培养成一个外国孩子,你就还是在体制内走。
无论如何,你要做出选择并且为这一选择承担责任。当你想要把承担责任的责任转移给他人时,你就会焦虑。
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是他的父母,父母焦虑与否也必然会影响孩子。当父母不去教育孩子的时候其实是在教育自己: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是那样的人。如果父母对自己不满意,“你可别像我,你还要超越我”,这对孩子来说不是好事。如果父母对自己很满意,“我很高兴,我对自己很满意,而且我还要努力做得更好”,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力量。如果父母说“我不喜欢我这个个性,你可别像我”,这个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分裂的人格。孩子都会读心术,他绝对体会的是你的内心,你内心的状态是什么样子是最重要的,所以你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家长:新媒体、社交圈?信息焦虑!
专家:放下控制欲,把焦虑调整到对我们有帮助的范围内。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珞珈觉得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家长群里,来自学校老师和其他家长的信息压力不断叠加。当社交媒体把自己和其他人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的时候,焦虑就传递得更快。
很多家长像珞珈一样,众说纷纭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应当遵循传统还是大胆创新?另外,当我们周围的父母都是很疯狂的父母的时候,我们怎么来保持自己的教育模式?
井立霞:我们为什么会为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选择而焦虑?为什么会因为周围有疯狂的父母而焦虑?因为我们想要更好,想去追求,所以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就会有焦虑的情绪。
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改进我们自己,但过多的焦虑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有人因为焦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就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影响家庭关系、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事业和生命质量,这时就要调整。
焦虑会成为一种习惯。小时候,如果父母经常给孩子焦虑感,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就容易让孩子焦虑。等这个焦虑变成牢固的感受之后,孩子就会用同样的感受去解读未来遇到的一些人和物,用焦虑的人生模式解读他人生路上所有的信息。
要想把这种焦虑调整到对我们有帮助而不是拖累的范围内,必须从根上去做,打开潜意识。等家长自身焦虑解除了,他就能把他的精力正确地用到生活事业方面。
所以我们不要觉得焦虑那么可怕。焦虑每个人都有,只要你对更好的状态没有太多把握的时候,都会焦虑,它是促使我们进步和成长的。但是过多的焦虑,过多的在意,你就会处理不了。
小巫:家长想要了解孩子各种信息,并且会因这种信息而焦虑,实际上有一种控制欲在里面。控制欲越强,焦虑越多。并且,家长这种控制欲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有一定依赖。
怎么才能不焦虑呢?就是放下控制欲,你承认孩子的成长绝对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所以我们不要控制,我的价值感不是通过孩子体现的。孩子怎么好了?怎么优秀了?得了多少证书了?得了奖状实际是为了让妈妈开心,太可悲了!这种事情不是靠着孩子体现我们的存在感和价值,这样你放下了依赖就放下了控制欲,依赖和控制欲都没有了,你就不会为孩子成长环境中过于细枝末节的信息而焦虑了。
家长:从哪做起?知行不一的焦虑!
专家:关注孩子真实感受,将眼光放远。
家长虽然知道一个好的逻辑和好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当孩子出现这一问题的时候,书本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但是书本跟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
在幼小衔接的时候,珞珈的孩子没有上学前班的,为此她简直要崩溃了,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她说:“我有时候也在想我们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如果你说不对,别人都那么做了。那一年我过得挺憔悴的,孩子也挺累的,我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他还是挺自信的孩子,但是这一年因为我的焦虑也传导给他,他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小巫: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是一种妄念,比如他今天字写得不好,就特别担心,输在起跑线了。教育是很长远的事情,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我们要看他七八十岁的时候他的生命是什么状态。我们在他小时候做了什么事情影响着他的生命,我们要看得长远,而不是只看起跑线。
你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说话,怎么倾听,但是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画画,一起唱歌,编故事讲,带他出去玩,可以跟他做很多事情。如果家长愿意接受自己的感受,你可能会少一些焦虑。另外,在孩子面前不流露出你焦虑的东西,这些对你和孩子都没有帮助,真正有帮助的是你忠于自己的感受。
井立霞:孩子看到的先于他听到的。有位妈妈和我说她很爱孩子,为了孩子把工作都辞去了,在孩子面前当牛做马。妈妈离开之后我问孩子,妈妈爱不爱你?他说妈妈根本不爱我,她爱的只有我的成绩。
如果你不注意到你自己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有可能你的孩子就是缺爱长大的。每个人用自己储存的感受去解读世界。小时候经常害怕的孩子,长大以后他带着恐惧去解读这个世界,他解读出来的信息都是令人害怕的,没有安全感的,时间只能让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感受一旦积累,等他长大之后就会成为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他的命运和他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