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记录教师备课结果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不是给领导看的,也不是给学生看的,而是教师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一种工具而已。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要求教师写一两千字的详案。而应该提倡写简洁、明了、实用、且只要教师自己能看懂的简案。之所以这样认为,还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从课堂教学的本质来看,写详案非但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有碍于师生创造性的发挥。有人认为,教学就是一种“即席创作”。一些研究人员估计:教师在一堂课上,平均每分钟就要做一个决定。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随机地采取行动。试想,要在45分钟内做出那么多的反应,并力求敏捷和准确,这显然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案就能解决的。
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指出:“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将每一个主体变成了物化了的客体。”又说:“当计划变得太死板的时候,成人与孩子的互动就有丧失我们人类日常互动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的危险。计划的行动于是变成了剧本化的行动。”显然,教案不是“剧本”,学生也不是“演员”。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要求教师写1000字、甚至3000字的“详案”。这样做,表面看,是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的对严格管理,实际上是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误解。非但无益,而且有害。
(二)写教案是备课的一项内容,但备课并不必然地等于写教案,更不等于写详案。备课是教师钻研大纲、吃透教材、熟悉学生,从而设计教学方案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就实际操作而言,他遵循大体有序的原则。因此,一堂课的质量如何?绝对不取决于教师是否写了详案。事实上,一堂好课,往往是教师教学经验、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的综合性的生动再现。而这些东西都绝对不是一篇详案所能解决的,它需要教师天长日久的不断积累和勤奋努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校长和各级领导就不应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抓详案的写作上,而应该放在抓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上。笔者认为,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正道。
(三)从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角度看,写详案非但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反而会加重教师的负担,不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作为教师,不紧跟这个时代,不学习这些新东西,势必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要学习就要有时间。而教师一天大部分时间,都被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所占用;担任班主任或其他职务的,还有处理日常杂务。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再要求教师写两三千字的详案,岂不是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挤掉了教师读书学习研究的时间吗?长此以往,教学质量能提高吗?
(四)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当今是互联网资时代,网上备课资源海量。教师在备课时,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好筛选、编辑的工作就能整理出一份不错的教案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完全没有必要要求教师写详案;相反,写详案反倒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五)取消教案不切实际。针对详案的种种弊端,再佐之以欧美发达国家教师备课的一些做法,部分教师发出了取消教案的呼声。当然,这种情感可以理解。但从我国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取消教案似乎为时尚早。我们知道,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是太好,专业化程度偏低,取消教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巩固和提高。此其一。其二,欧美发达国家选用教师体制比较完备。一般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要想当教师,须接受两至三年教育类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而我国则不然。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只要愿意从事教师职业,一般可直接进入学校任教。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教案便成了他们备课的全部内容和教育教学能力成长的基本依据;取消就按,对他们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写详案徒劳无功,取消教案似乎也不可取,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倡导教师们写简洁、明了、实用的简案。窃以为,这是“互联网+”背景下教案改革最为可取的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