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俊杰老师的数学课
刘向军
听了青年数学教师刘老师的推门课,有一些要说的话。
教学描述:
1. 教学目标:不明。老师没有明确指出,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目标似乎就是要连续讲解练习册上的10道数学题。
2. 教学内容:讲解练习册上学生几天前做过的练习题。
3.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法。
4. 教学进程:从上课第1分钟开始,教师依次连续讲解了10道题,直到第43分钟,拖堂3分钟。在43分钟的讲解中,教师没有提问任何学生,没有让任何学生板演,没有安排任何动手训练的内容。
5. 教学反馈:没有当堂反馈环节,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一唱一和地应答着老师的讲解,三分之二的学生整堂课一言不发,甚至一字不写。
6. 教学效率:时间浪费,效率低下,效果不好。
在听课期间,我悄声询问了几名同学以做进一步了解。
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作业?”
答:“上周的作业,周六、周日完成的。”
问:“老师批改了没有?”
答:“老师不批改,学生自己看练习册后面的答案。有时过几天老师会收上来看看做了没有。”
问:“老师讲的这10道题中你错了几道?”
答:“3道。”
问:“看了答案有几道想不明白?”
答:“两道。”
问:“老师经常这样讲课吗?”
答:“经常这样讲。”
问:“你觉得这样讲好吗?”
答:“不好,有点浪费时间。”
我说:“不是有点浪费时间,是严重浪费时间!”
我对刘俊杰老师这堂数学课的整体评价是:这是一节典型的“满堂灌”的讲授课;教师学科专业素质不错,讲得清楚、流畅;教师讲得很累,学生收效不大;教师有备课环节,但最多只完成了备课工作的三分之一,即只备了当下所有的练习题如何去做,而没有备学情,因而无法备一堂课上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备教学重点、难点,进而也没有备教法,更没有设计当堂的训练、落实、巩固环节。
我的判断是:必须吃透学情,精心设计教法,重视训练落实,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必定养成了严重依赖教师讲解的习惯,不善于也不喜欢独立思考,课堂上学生无所事事,兴趣索然,效率低下,进而纪律涣散,成绩下降。
这堂数学课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教学情形,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呢?根源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师缺乏课堂训练落实意识,没有深刻理解“训练才能提升能力”的含义;二是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目标意识,目标不明,目标不集中,效率就低下;三是教师缺乏学生主体意识,没有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没有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何有效改进呢?
1. 及时批改反馈。
作业必须批改,不批改不足以发现针对性的问题;作业批改必须及时,不及时则效果大打折扣;作业批改的目的是反馈,反馈学情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课堂才能做针对性的讲解。
至于师生如何巧妙地利用练习册后面所附的答案,如何运用多种批改反馈方式,只要善于思考,就能找到许多好办法来。
2. 明确教学目标。
一堂课上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过杂,而应该追求集中、明了。只有教学目标少了,才可能教得深入,教得到位,才更可能学得深入,学得到位。少了,常常就是多了。这就是课堂教学的辩证法。就这节数学课而言,如果老师只讲20分钟时间,重点只讲三道题的话,效果肯定更好。当然,前提是建立在教师对作业批改的反馈上,否则,教师就失去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3. 重视当堂落实。
当堂落实的一个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当堂训练,所谓的训练,绝不是少部分学生口头上零星地、不连贯地乱哄哄地群答,而应该是全体(!)学生人人动手规范地写出来。此时的训练,教师最容易真切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既是最有效的巩固,也是最好的彼此观摩。放弃了课堂上的落实,就必然给学生造成课外学习的压力。
4.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这个意识首先就要体现在课堂上,而不只是体现在课外的公共自习时间。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焦点,而不是让教师自己成为课堂的中心、焦点。要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根本办法是两条:课堂上的教学问题要真正来自于学生,课堂上要把必要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想、去议、去写。
回到刘俊杰老师的这堂数学课上,具体来讲,这样来设计本节课,效果会更好些:1.教师通过当天及时批改或学生反馈,确定三道学生出错最多的、确实需要教师讲解的典型题;2.教师在课堂上用最多一半时间点拨精讲;3.另用一半时间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动手训练;4.其它问题让学生互助解决,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经常自我反省:学生学得精彩,才是真的精彩;学生练得精彩,才是真的精彩;课堂上要善于让全体学生忙碌、紧张,教师要学会“偷懒”、“悠闲”;教师不要让“满堂灌”成为自己的教学习惯。
20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