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破“唯关系”难题需堵住同行评议的老漏洞

岁末年初,不少单位都拉开了职称评审大幕,各高校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科研成果盘点。不管是评职称、发论文,还是选拔人才、评估学科……如今,众多评价都绕不开四个字——“同行评议”。当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达成共识,这项评价机制更是被寄予了“学术守门人”的厚望。与此同时,不少学生、学者对同行评议制度的推行持不同意见:有人忧虑在现有的学术生态下,同行评议会演变为学术权威的“一言堂”,还有人担心“清理了‘唯论文’,迎来了‘唯关系’”。

同行评议唯关系”,都是根深蒂固的“人情”惹的祸。“人情”有温暖的一面,一旦变味就会变得十分可怕。影响同行评议公正的“人情”因素主要有学派归属、学术传承、学术姻亲、利益输送等。同行评议之所以出现“唯关系”现象,原因在于“人情”能从中找到大展身手的老漏洞,比如,参评对象信息泄露,评审人员回避制度形同虚设,评审标准模糊可操作,评议监督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不到位,等等。破解“唯关系”的难题,需要多措并举,堵住同行评议的老漏洞。

首先,要坚持并完善同行评议的“盲评”模式。同行评议可参照高考网络评卷模式,建立涵盖高校各种评议活动的同行网络评议平台,参评对象在平台注册后参与相关评审项目,把评审所需材料上传到平台待评。为避免参评对象信息泄露,一要将参评对象信息设置为“仅后台可见”;二要将参评材料中提及的高校名称、指导老师姓名等隐去,统一写成“某某学校”“某某”。

其次,要坚守并严格实行学术评审回避制度。可在全国范围内分学科建立一个资源相对丰富、各专业领域相对完备的评委库,在开展相关评审工作时,尽可能聘请评委库里的异地同行担任评审人员,尽量避免师傅评徒弟、叔伯评侄儿、姻亲评姻亲之类现象发生。

再次,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量化评分细则,以避免学术权威或学校管理者主观意志对客观评价的干扰。评价标准和评分细则既要符合学术要求,又要呼应高校教职工的呼声。

最后,要启动评议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可在平台上设置匿名“游客”评价栏目,把参评对象申报材料和评委的评分结果向高校所有教职工公开,以实现对同行评议的社会监督;对于匿名“游客”反映强烈的评议结果,要切实展开调查:确属徇私舞弊的,取消评议结果并予以公示,同时要把涉事评委从评委库移除;材料“泄露”参评对象信息的,取消该参评对象的参评资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评议  评议词条  堵住  堵住词条  漏洞  漏洞词条  难题  难题词条  同行  同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