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市教育局分别制定与幼儿园、小学一至二年级、小学三至四年级、小学五至六年级、初中、普通高中和中职等7个学龄段对应的“十个好习惯”,倡导全市120万名中小学生、幼儿园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把“十个好习惯”贯穿始终。(12月22日 中国教育报)
“一个好的习惯成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毁掉一个人。”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良好品质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人人都知道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才是问题的关键。青岛市分学段进行养成教育的做法,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是更具针对性。因材施教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德育工作没有针对性,实效性便无从谈起。青岛市制定的“十个好习惯”是对中小学生守则的细化,内容紧跟时代,基于课堂,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各年龄段和不同类别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和行为要求;目标要求更加适切、具体、明确;语言文字表述生动流畅、通俗易懂、简洁准确、富有感染力,易于理解、掌握、执行和传播。
二是体现了梯度性。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同的年龄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特点。德育工作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层推进”的原则,螺旋式上升、有梯度地推进。不同学段好习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应当有所区别,讲求序列化、层次性。过去,我们的德育工作大多强调德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忽视了不同学龄阶段的分层目标要求,德育工作从幼儿园到高中内容大致相同、要求基本一样、形式手段相似单一,导致德育工作效果不佳。
三是注重连续性。儿童少年习惯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德育只有前后连贯、循序渐进,方可取得应有的效果。贯彻这一原则,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者要做好德育的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连续性与系统性。青岛市统一在七个学龄段开展养成教育,通过十五年左右持续不断的制度约束和行为训练,抓细文明行为习惯,抓实良好学习习惯,抓严健康生活习惯,会对中小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并进一步辐射和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大气候”。
青岛市只是制定了各学段的“好习惯”要求,要真正让学生养成这些“好习惯”,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紧密合作,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做好落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