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本地一所小学调研,一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所学校规模并不大,在校生不到600人,共12个教学班,每个年级平行班2个,专任教师30多人。然而,学校却设置了办公室、政教处、教导处、后勤处、党建办、工会、艺术办、级部等十几个中层部门,每个中层部门分别安排了一正一副两名中层干部,全校30多名教师,近20人担任中层干部。
细看这所学校的内部管理,虽然中层部门叠床架屋,人数众多,但工作效率并不高,教学质量在全镇同类学校中垫底。这不禁让人思考:规模不大的农村小学为什么要设置如此臃肿的中层架构,并且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师担任中层干部?究其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从主观方面讲,学校中层干部不需要相关组织部门的考察、任命,其任命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于是乎,任命中层干部就成为校长的一项特权,甚至成为玩弄权术的手段:凡是与校长有关系、走得近的,都可能被提拔到中层干部岗位。如此一来,只有多设置中层部门,校长才能充分运用自己手中的这一“权柄”,多安插几个中层干部,进而平衡、调节学校内外关系。
从客观方面讲,与教育部门缺乏监管、对学校考核太繁琐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将各项工作都强调得十分重要,导致有的学校因人设岗:上级强调艺体工作,就设一个艺体办主任;强调党建工作,就设一个党建办主任;强调安全工作,就设一个安检办主任;强调卫生工作,就设一个爱卫会主任……其结果是,学校中层机构不断增多,人浮于事,相互推诿扯皮,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不容忽视的是,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中层干部容易成为特权阶层,在教师面前耀武扬威,令教师无所适从。许多教师走上中层干部岗位后,便不再担任主课教学任务,这势必会加重一线教师的工作负担。更有甚者,一些教师虚荣心作祟,总想在学校谋个一官半职,拉帮结伙,跑官要官,严重影响了学校风气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停滞不前。
学校到底需要设置多少中层部门、任命多少中层干部?对此,各地教育部门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中小学的中层部门设置也多处于混乱无序状态。就学校的实际运作看,规模较大的学校(一般指有千名以上学生的学校),设置教导处主任、德育处主任、后勤处主任、年级主任、办公室主任等中层干部岗位足矣,无需设置副职。规模较小的学校,如果同年级平行班不超过4个,可以取消年级主任,由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德育处主任分别代管年级事务。
中层干部越多,发号施令的就越多,真正干活的就越少。因此,一些工作可以归口管理,并不需要单独设立一个中层部门。比如艺体办,相当于学校的一个教研组,可以归口到教导处管理;党建工作,日常事务并不多,可以归口到学校办公室管理;安全工作,可以归口到后勤处管理;教科研工作,也可以归口到教导处管理,等等。这样的设置符合现代学校“扁平化”管理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