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做人、处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课堂教学评价运用得好,对学生创设学习兴趣、发散思维、增强意志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笔者观察发现,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十分随意。一是评价偏离了教学目标。有的老师由于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评价思维过于单一,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造成评价目标错位。二是课堂评价形式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教师也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但“为了评价而评价”的现象也随之而来。三是评价内容单一,没有感染力。如,有位老师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只是说了一句:“读的不错,谁接着读下一段呢?”这样的反馈评价并不能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无法明确后续努力的目标,又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随意评价,有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评价策略,克服评价的随意性。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让学生踏上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正确轨道。
首先,评价要客观公正,切忌主观臆断、敷衍了事。客观公正是评价的首要原则,随意评价会导致评价失准、失误。一方面,评价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目的不是训学生,而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素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去掉定式心理。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后进生”,都要用辩证思维评价,要站在受评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评价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其次,评价要有针对性,避免对学生进行泛泛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特点和亮点并加以肯定,帮助学生发掘自身长处,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评价要有激励性,切忌以一成不变的眼光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要在一问一答中耐心沟通,给予精辟恰当的评价。同时,评价要有导向性,使学生明白自己前进的目标。每个人都渴望被赏识,对学生来说,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往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最后,评价要坚持全面性,防止认识偏差的干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进行评价。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打破思维常规,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评价。自主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迸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