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不要让职称成为激发功利主义的工具

从目前的教师职称评定机制来看,很多基层中小学教师在职称晋升上面临极大的困难:名额有限,有的学校几年都没有一个高级职称名额;门槛太高,学历、成绩、论文等一系列要求让教师望而却步,尤其是乡村教师,更是晋升无果。因此,在我国各级学校中经常出现这样一幕:工作内容相同、任务相同,但工资却大不相同,甚至上课多、教学能力强的还没有上课少的工资高。

职称评定的初衷是,促使教师工作充满热情和积极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这个初衷是很难实现的。

其一,教师职称指标的限制引发了很多不公平因素。

首先,“职称岗数”设置不合理。一直以来,职称指标受“职称岗数”的影响,一旦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达到规定数额,其他教师就失去了晋升的机会,甚至还会引发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的矛盾,阻碍教育的良性发展。其次,职称评定“僧多粥少”,容易滋生腐败。一方面,高级职称名额少,考核中暗含了“按资排辈”这条潜规则,而职务高低又成了“按资排辈”的代名词。“领导优先,一线靠边”,成了很多学校的默认模式。另一方面,一线教师要想评职称,必须找到掌控职称评定的领导。没有让领导“感动”,条件再过硬也是晋升无望,而让领导“感动”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情关系。此外,为了职称评定找论文代写、材料造假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其二,职称工资差距,导致教师的不平衡心理。

由于职称工资的存在,使得教师工资水平差距较大。而教育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越年青的人,工作量越大,30%奖励性绩效比例过小,调节功能有限,不能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在同一所学校,同工不同酬、同教龄不同职称、同能力不同待遇等这一系列的不公平现象,很容易造成教师心理失衡,严重挫伤工作积极性。

当然,将职称作为教师的荣誉追求,是值得肯定的。职称是教师专业技能的标志,也是职业尊严的象征。许多教师终其一生都在为评高级职称而奋斗,不少人到退休之际都还没有实现自己的“职称梦”。但是,职称评定“僧多粥少”,职称工资差距过大,早已背离了激励教师职业发展的初心,已经沦为激发“功利主义”的工具。

为此,职称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取消名额限制,建立符合条件的自然晋升机制,同时,对于贡献突出者,建立提前破格晋升机制。另一方面,弱化职称在各项教师工资收入组成中的权重。突出“荣誉”,淡化“功利”。如此,才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词条  职称  职称词条  激发  激发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  不要  不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