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环境的文化质量是学校教育思维的视窗。教师的语言环境,不仅能改变教师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学校的教育质量。
当今,教师们在一起交谈时,不喜欢讨论,不喜欢争辩,不喜欢讲心里话,只热衷于某些琐碎的消费性话题。教师语言环境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文化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不愿交流,缺少谈话的习惯与文化。教师缺少谈话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个体不愿思考和思辨的主观因素,也与学校缺少谈话习惯和文化的办公生态有关。部分学校不重视教师间的交流,没有给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教师在校内只跟学生打交道,不善于跟同事沟通与交流。或戴着耳机,或望着手机,或盯着电脑屏幕,成了办公室的常态。
第二,缺少谈资,谈话内容肤浅。教师之间聊天,大多是一些消费性话题,真正有营养的话题不多,极少触及教育及社会的真问题。教师谈话内容肤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缺少谈资——事实素材和思想素材有关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教师不注重总结与思考自己的教育实践,不追寻思想来源,不分析个人特质,没有谈话的素材储备,自然难以形成个人的话语体系,即使愿意与他人交流,也只能处于一个肤浅的层面。
第三,交往范围狭窄制约交流质量。大部分学校存在这样一个认知偏差,即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间难有共同语言。因此,学校现有的办公室都是按照学科划分。这种安排客观上导致教师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缺乏多学科、多专业的交流机会,从而思想简单化、思维单一化、话语范围狭窄化,难以形成多元思维,最终影响语言环境的文化质量。
第四,互联网时代对教师交流方式的影响。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很多年轻教师在网络聊天中极为活跃,但在真实生活中却少言寡语;在虚拟空间中对着网友说真话,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却不愿与他人面对面真实地表达自己。互联网让人们的交流方式逐渐虚拟化,让教师的语言环境缺少应有的语言特质。
提高教师语言环境,不仅要让教师成为彼此的资源,也要让教师在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下,改变行走方式,提升教育智慧。关注教师的语言环境,提高教师语言环境的文化质量,是改善教师工作软环境的需要,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化解教师语言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