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活动发言不可“照本宣科”

如果经常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术团体举办的活动,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总会有一些发言者“照本宣科”——眼睛紧紧地盯着发言材料,几乎一字不落地读出来,好像眼睛离开了发言材料,就有可能读错、读漏。

尽管有些发言者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但因为是“照本宣科”,所以现场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不少参会者开始时还能够挺直腰杆倾听,渐渐地,腰弯下来了,头埋下来了,有的还忍不住眯起了眼睛,打起了哈欠。更有甚者,干脆不听,做起了“小动作”,或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或手握手机,收发信息,看看新闻。

实际上,发言者与参会者分享学校相关工作经验与取得的成果,类似于师生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向而行、有机结合,实现心灵沟通、心心相印,教学才能有效、高效。如果教师只顾盯着教案朗读,无视学生的状态与表现,不问学生的需求与问题,就谈不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关系。

如果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都没有实现,何以奢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校长与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处成员,对这样的课堂教学都不会满意。同样,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在活动中发言时“照本宣科”,怎能发挥交流作用,达到分享的目的呢?又如何让参会者有所收获呢?

一般情况下,发言者大多为学校管理人员,如校长、副校长或中层正职干部,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善于处理教学关系,宣讲内容应该了然于胸。

发言时“照本宣科”暴露出如下问题:发言者分享的经验与成果不够真实,虚假成分比较多;发言者平时在岗位上并没有尽职尽责,对自己或本部门、本科室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糊里糊涂;发言材料不是自己所写,课件也是由他人制作……

要彻底摆脱“照本宣科”的尴尬局面,应将功夫下在平时,准备在平时,积累在平时,总结在平时,分享在平时。有了脚踏实地的耕耘与收获,在工作经验交流活动中发言时,又何愁理不直、气不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活动发言不可“照本宣科”  照本宣科  照本宣科词条  发言  发言词条  不可  不可词条  活动  活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