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出台了《上海市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办法自9月1日起实施。这是上海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配套上海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重要规范性文件之一。(8月29日新华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校园生活的有益补充,是学生学习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仅能提升综合素质、丰富人生体验,还能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践出真知。教育不能把学生束缚于书本之中、禁锢在课堂之上,不能隔断学生与真实社会的联系。当今,社会实践变得越来越重要,全世界正在掀起一场让学生“动手学习、参与实践”的新高潮。如美国的“社会参与性学习”、“服务学习”,法国的“动手做”,英国的“工业实习周”,日本的“基于课题的探究学活动”和“自然、社会体验学习”等,都基本走向了规范化。从根本上说,要想更好地激发社会实践的活力,关键得靠制度。
早在2011年,教育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构建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去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看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定共识。
不过,社会实践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到底该如何开展,一些学校仍存在认知与实践脱离的倾向,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一些学生不愿参加社会实践,一些家长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支持孩子参加;再加上缺乏创新设计、科学评估、系统支撑、场地保障等环节,不少学校将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学生走过场、凑作业等现象并不鲜见。比如暑假开学前,总有家长拿着学校的实践表到社区或单位盖章,有悖于社会实践的初衷。
上海市出台的《实施办法》,不仅明确了初中学生社会实践主要评价内容为学生参加社会考察、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安全实训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而且对每项社会实践都作出了具体的内容和课时安排,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比如公益劳动,主要包括校园内公共设施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文明风尚、为孤残老幼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整个初中阶段安排了80课时,每学期约1天半、每学年不少于20课时。这些规定让社会实践变得更为具象、更加规范、更具有操作性,值得各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