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当下,不少中小学校正在进行教育转型,譬如学科融合和小班化教学等。与此同时,校外培训仍然十分火爆。抛开校外培训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冲击不谈,他们的某些做法和理念确实值得中小学校反思、学习。
一是培训理念。培训机构始终以服务孩子为理念,机构老师能蹲下身和孩子说话,给孩子打气,帮孩子重树信心、挖掘潜力。
然而,现阶段,大部分中小学校长仍抱着“他们要去培训,我们有什么办法”的观念,意识麻痹,固守现状。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都去培训,我可以省心了。不管怎样,我的工资和职称反正不会影响,也不会下岗”。面对校外培训的干扰,岿然不动,毫无应对。
随着“翻转课堂”、在线课程和“互联网+教育”等新兴教育形式的出现,学习内容和方式将更为多元和复杂,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引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和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心态,加强校际合作,构建教师“教、学、研、训”共同体,用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提升校长和教师的核心素养,扭转当下学校教育的被动局面。
二是擅做家长工作的能力。培训机构以虚心、耐心、细心和诚心,与家长“同坐一条板凳”,针对每一位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以孩子看得见的进步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对比来看,部分中小学校既缺宣传意识,又缺做好家长工作的创新举措。教师很少联系家长,即使联系家长,也多是电话和微信“跑腿”,除了通报成绩和告状,就是批评、训斥。开家长会,也是班主任发号施令,家长召之即来。
中小学校要建好校园网、校讯通和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主动倾听并及时回应家长心声,让学校真正融入生活,服务社会。教师要多做家访,多一些耐心、恒心和韧性,多和家长谈心,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促使家长多了解、理解且信任和支持学校,从要求孩子去校外“多培训”,转为校内“学得好”。
三是培训特色。“一个学生一个课表”,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培训内容,这是校外培训打动家长的原因。
然而,当下不少中小学教师,还是“一刀切”和“大一统”,简单模仿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教师要多学习校外培训的理念和方法,多了解学生的爱好、品性、基础、意愿和问题,竭力寻找并破解孩子的成长密码。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富矿”,教师和家长要挖掘孩子的潜质,引导他们自主成长。
面对各种“冲击波”和“狼”的来临,中小学校最需要的是拥抱教育的和而不同、变幻莫测,与“狼”共舞,与“冲击波”同频共振,开创教育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