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山东烟台市8岁小学生涵涵十分忧愁,她要在国学、中国舞、钢琴、书法、作文、少儿口才、英语等等共11门课程中奔波,直呼累趴下了。在山东济南、烟台、潍坊等多地,除了和涵涵一样上传统兴趣课,还有不少学生奔波在财商课、统感协调班等五花八门的“时髦”课程中“累趴下”,但调查发现,有些辅导班的老师却说不清这些班是干啥的。
寒暑假本是中小学生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的黄金时期,但在培训机构近几年的心理攻势下,逐渐成为大多数家长心目中帮助孩子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段。不少家长对子女成长的教育忧虑被过度激发,他们用不菲的经济投入,送孩子参加五花八门的辅导或培训,全然不顾孩子客观上要不要补、主观上愿不愿补、补了有没有效果,求得“我投入了、支持了,效果如何在于孩子”的心理安慰。
关注孩子成长、舍得投入支持没有错,因为孩子的成长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需要家长必要的辅助。但是家长的辅助不是仅限于送孩子上辅导班,孩子的成长也不是上的辅导班种类越多,效果就越好。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兴趣、潜力等个人发展需求,合乎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孩子的承受能力,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搞“极限补课”。让年仅8岁的幼童参加多达11门课程的培训,是典型的“极限补课”,是对孩子学习兴趣、潜能、毅力等的提前透支。
首先,极限补课可能提前透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需要动力,而兴趣是最利于学习、最持久的原发动力。过早的学习可能会消费掉孩子对新鲜事物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接受系统教育的时候容易对学习丧失兴趣,这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极限补课可能提前透支孩子的学习潜能。学习潜能的挖掘和激发需要循序渐进,需要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培训机构肆意宣扬的所谓“全能开发”迎合了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让家长们产生了培养“天才”“神童”的心理预期,从而过分追求培训班数量上的多以及难度上的“超常”。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既违背教育学基本原理,更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可能导致“高原现象”,使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出现前脚有劲、后脚无力的问题,在后续更重要、更关键的学习中缺乏强劲的后力支持。
再次,极限补课可能提前透支孩子的学习毅力。项目学习量的无度拓展和难度的不当拔高,以及对孩子课余时间的无限制压榨,可能会摧残孩子的意志、毅力,严重的可能还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恐惧甚至仇恨、敌视等负面情绪。
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要遵循教育规律,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科学的态度、合理的方式干预孩子的成长。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一是要充分尊重、信任并支持学校、教师,消除教育浮躁和焦虑,让学校、教师静下心来搞教育、搞教学,让学生在学校、教师科学、系统的指导下健康全面成长;二是要加强正面的引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禁止过分放大升学、就业等竞争压力,让家长们以平常心看待和支持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