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看到试卷广告背后的“教育意义”

“苏宁、淘宝、拼多多、京东……打开手机,哪一个应用程序不能购买这款防蚊扣?”“请你为该防蚊扣设计一条广告语。”这是栖霞区的一张小学语文期末考试卷上的试题。家长对此咋舌不已,认为这道题涉及商业品牌植入问题。(6月26日澎湃新闻)

期末试卷植入广告,家长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学校不准为商品代言,不能为商家进行广告营销活动。试卷上出现广告,为电商代言,为防蚊扣打广告,难免受到家长的质疑。

然而,以此题对试卷出题人大加鞭笞,口诛笔伐,却有失偏颇,也不免为教师鸣不平。苏宁、淘宝、拼多多、京东,家喻户晓,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用不着老师向学生广告。而所谓的防蚊子扣,即使做了广告,其覆盖面也不大,几个班级,几百位学生而已,教师犯得着违反规范办学的有关规定,铤而走险吗?即使是为厂家无意间做了广告,又能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呢?作为语文教师,我更愿意站在专业的角度看待这道试题,看到教师的专业素养。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概念。在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走入了语文教师的视线,而此题正是考察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与素养。

所谓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是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一般包括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具有概括性强、醒目、简洁等特点。非连续性文本能够简洁系统地呈现文本的关键信息,具有短、简、快的特点,能够大大缩减读者的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广泛存在,比如商品使用说明书,广告指示牌等。

语文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生活。非连续性文本与生活紧密相联,教会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有助于学生从随处所见的连续以及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足够的信息,认识周围的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

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期末考试是对学生一学期以来学习情况的终结性评价,也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风向标。试卷出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醒学生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联,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有从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发现语文的元素,充分运用语文的素养,才能学好语文,才能发挥语文的重要作用。这样的试题丰富时代感,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可以产生很好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命题,着眼点在于试题的语文性,而忽略了真实的商品、真实的名称可能带来的广告属性,从而引发了家长的质疑,这点需要引以为戒。而公众更应当站在专业的角度审视试卷的积极意义,给命题教师以包容与理解,而非上纲上线,过度批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试卷  试卷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  意义  意义词条  看到  看到词条  广告  广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