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修改病句不妨从学生作文入手

期末复习,听一老师讲“修改病句”,修改的大都是“老病句”。什么是“老病句”?“老”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我今年已到了知天命之年,这位老师引导学生修改的病句,还大都是我上小学修改的那些。诸如:“故宫里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语文对我很感兴趣。”“在小组讨论会上,他首先第一个发言。”

学习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为了自己在写文章时不写或尽量少写“带病”的句子。

既然如此,修改的病句为什么不从学生作文中去找,而到别处去搜罗呢?

之所以这样提,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修改学生作文中的病句更有针对性。学生作文中常见哪些病句,我们就引导学生改哪些病句。“故宫里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样的病句,学生作文中根本不会出现,我们也让学生去改,只是为改而改,徒劳无益。

第二,有些病句,单看是病句,如果放在语言环境中,还未必是病句。比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一个学生偏爱语文学科,爱读书,常动笔,语文成绩优秀。可以说“我”对语文很感兴趣。但说语文对“我”很感兴趣也不错。爱出爱返,他喜语文,语文也爱他。这样的表达,把语文当作人看,很新鲜,很有灵性,不但没错,还富有诗意和情感。

作家陈村看到儿子用“活泼”造句――鱼儿在水里游泳,水很活泼。为此,他特别兴奋了一阵子。如果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写出“语文对我很感兴趣”也是令人欣喜的。

所以,我觉得引导学生修改病句,病句还是从学生作文中去找最好。

我在教学中就是这样做的。为了减少学生作文中的病句,每次批改习作时,我都把一些典型的病句摘录到本子上,然后再写到投影片上( 每个病句后面注明出自哪篇习作),找时间集中引导学生修改。这些病句出自学生的习作,很鲜活,有童趣。评改这些病句,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也很感兴趣。如,在一次作文中, 我摘录了下面这些病句:

1.妈妈严肃地问:“怎么考这点分?”这时,我的脸刷地红了。(如果不照镜子,是看不到自己脸红的。这里只能写自己脸上的感觉,可能是火辣辣的。)

2.我之所以营养价值不高,是因为我不爱吃蔬菜。(把“营养价值不高”和“营养不良”弄混了。)

3.老师批评我没完成作业,我眼里流出了晶莹的泪水。(“晶莹”是光亮而透明的意思。小作者在那样的心情下,看到的泪水怎能如此美丽?在这里不能描摹泪水的样子,而应该用心情来形容泪水,如悔恨的泪水。)

4.我看爸爸要动手打哥哥,就和气地说:“饶了我哥哥吧。”(用词不当。这里小作者说话的口气尽管也很“和气”,但绝不是侧重“和气”,而侧重的是“央求”。“和气地说”应改为“央求爸爸说”。)

5.爷爷虽然六十多岁了,但是他有一颗火热的心。(前后分句没有转折关系。人是否有一颗火热的心,跟岁数大小没关系。)

6.妈妈带着我和桃去看望姥姥。(在这里,“我”和“桃”不能并列来写,都用“带”来支配。应改为“妈妈带着我、拎着桃去看望姥姥。)

有些教师在讲评学生作文时,往往只注意宏观的问题。其实,学生作文中的病句,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修改学生作文中的病句,比引导学生修改 “老”病句效果好得多。如果平时坚持这样做,期末就不用集中进行修改病句的复习了,因为学生作文中各种类型的病句都会遇到,如果平时坚持这样做,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肯定也会越来越少。同时,这样做也给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做了示范和引领,培养了学生主动修改作文的习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修改病句不妨从学生作文入手  病句  病句词条  学生作文  学生作文词条  入手  入手词条  不妨  不妨词条  修改  修改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