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前,都有不法分子抓住考生和家长“急切得高分”的心理,编造和散发虚假信息而骗取钱财;在高考后,他们则利用考生和家长“迫切进高校”的愿望,在填报志愿和高校招生录取期间,用不易识别的欺骗手段使不少考生及家长上当受骗,严重的甚至引发悲剧。
学校对学生及家长的防“高考诈骗”教育不应放在高考后,相关的教育宜早不宜迟。大多数教育者认为,高考前的主要任务是调节学生的应考心理,给考生减压,而防诈骗教育会冲淡复习备考的氛围。实际上,这种认识从本质上分析,就是对学生及家长“获取高分”的焦躁心理避而不见。如果教育者正视这种焦躁心理,就应该在高考前分步分类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而不应等到高考结束后才重视。有的学校因嫌麻烦,在高考后对防诈骗教育仍置之不顾。
防“高考诈骗”教育首先要针对家长群体,让他们提高警惕,明察秋毫。在考前和考后,家长对预防高考诈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家长的社会接触面广,与骗子接触的机会多;二是骗子最终获得的钱财基本来自于家长。封堵了“人”和“财”两大关口,骗子就无机可乘了。
要想封堵这两关,学校首先就要在高考前抓住时机,组织有效的防诈骗教育活动。尤其是在学生成绩提高不快,或者上重点高校无望的时候,学校要引导家长清楚认识高考的性质,让家长消除想通过不正当渠道让孩子获得高分的侥幸心理。例如,有的家长考前就会收到类似“出售高考试卷”的信息,有的家长也可能收到“教育部门资深工作人员提供高考试卷和答案”的暗示,有的家长还会被拉入“全国顶级枪手团队”的网络群里交流。正是家长的虚荣心作怪,加上“爱子心切”,助长了非法分子的气焰。家长和考生一旦抱有侥幸心理,一不留心就会陷入高考诈骗犯的骗局。
加强对家长和考生的宣传教育,是从源头上制止诈骗分子的非分之想。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查处高考期间的各类违规行为,对于考试不诚信、违纪作弊的考生,要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惩治;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处理。在这样的处罚措施面前,教育工作者要让家长认识到,高考是一件严肃而庄重的国家大事。只有家长对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了敬畏之心,其心态才会回归常态,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不法分子的“能量”上,让自己成为上当受骗的对象。
防“高考诈骗”教育的重心还包括高考后的高校招生录取环节。对高考后的常见诈骗行为,也要让家长和考生了如指掌,比如,不够一本线可以低分跳档、多元学校混淆概念、内部指标包上名校、散布虚假补录信息、自主选拔招生录取、招生干事门道通天等。学校可以收集鲜活的案例,以案释法、以血的教训唤醒家长和考生迷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