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一位朋友讲,他们学校的学生只要是见到男老师,就喊“校长好”;要是见到女老师,就喊“老师好”。有男老师调侃道,自己竟然被学生任命为校长。
如此男女有别,耐人寻味。经打听,该校的校长和副校长都是男性,而绝大部分老师则是女性,班主任为了防止学生误将校长当作老师,便“教导”学生,在校园里,只要是见到男老师,就喊“校长好”。
“校长好”与“老师好”,不只是称呼有别那么简单,而是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向学生灌输“官念”。
有一位朋友,曾经是学校校长,后来任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再后来任纪检组长。有一次,朋友的儿子突然问他爸爸说,爸爸的官为什么越当越小?在朋友儿子的心目中,校长比主任的官大,主任比组长的官大,因而,他认为爸爸由校长到组长,不是官越当越大,而是越当越小。这个孩子虽然对“官职大小”的认识是模糊的,但“官念”在他心目中,却是清晰的。
常言道:童言无忌。童言可以不忌,但从“童言”中,可以发现教育的些许问题。无论是学生喊“校长好”,还是孩子认为“爸爸的官越当越小”,都是“官念”使然。
学生的“官念”是如何形成的?毫无疑问,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有关,有的家长或老师赤裸裸地向学生灌输“官念”。比如,班主任要求学生见到男老师就喊“校长好”,再比如,某大学公示学生干部岗位时,在“秘书机构”和“组成部门”两层级中,特别标明了职位是“正部长级”还是“副部长级”,都是典型的向学生灌输“官念”。
向学生灌输“官念”,既与党的要求不符,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不符。
早在1959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1965年,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再次重申,“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按照这些要求,应该称校长为老师。更何况,在中小学,校长并不是什么“官”,学生见到校长,就应该喊“老师好”。“老师好”比“校长好”更亲切,更甜美,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
见到男老师,喊“校长好”,本不是学生的想法,而是老师的思维。老师把自己的“官念”塞进学生的脑袋,这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背道而驰。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应尽之义。学生见到老师,主动向老师问好,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表现,值得提倡和鼓励。而以礼仪教育的名义,向学生灌输“官念”,搞权力崇拜,好经则被念歪。
校园本应是一片净土,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官念”,更不应该存在官僚化倾向,只有平等。“校长好”该休矣,请老师不要向学生灌输“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