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钱江晚报记者采访发现,杭城超过6成的民办初中提供住宿,近3成民办小学提供住宿。初中、小学办寄宿制学校,顺应了部分家长的需求,是教育强调增加自身造血功能下的产物。然而,孩子寄宿后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却让家长们很是纠结。
家长们之所以纠结,是因为思想认知走入了误区,他们说好与不好,都没有全面分析,而是片面夸大了单一的事实。其实,住校的孩子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变得沉闷,与父母关系淡漠等,但这并不是发生在所有学生身上的普遍现象,不宜因此忽略住校带来的好处,住校孩子独立自主能力要比待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强。孩子的成长与寄宿住校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关键在恰当的弥补与融合。
对于是否该送孩子去寄宿制学校,不能一概而论,非此即彼。要权衡各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早在1993年就实行寄宿制的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滕梅芳认为,“孩子到底要不要住校,家长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选择。家长要对家庭和学校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从学习环境、吃、住、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比较,当学校分值大于家庭时,可以选择住宿”。
不过,怕就怕家长们走极端,因为工作等原因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后就彻底忘记了自己的陪护责任,以为有保育员和老师管好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就一切OK了。要知道,6-12岁是孩子行为模式养成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候让孩子完全离开父母,会造成亲情的缺失。
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不是家长做甩手掌柜的理由。家长必须定期不定期地,通过网络或直接面对面地陪孩子聊天,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玩耍,开展亲情情境下的户外活动,尽可能地参加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进校园等活动。关注孩子的潜能优势和兴趣,并因势利导地将这种优势和兴趣培养起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给孩子安全感。
由此观之,寄宿制学校本身并没有原罪,如果家庭教育条件确实不好,与其让孩子做“留守的孤独者”,还不如把孩子送到相对优越的寄宿班。家长没必要听风就是雨,因为孩子寄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一票否决寄宿班,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思考如何补齐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