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代中师生,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

1981年,16岁的我初中应届毕业,参加中考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一周后,我又接到通知,让我准备参加中师招生考试。那年是中师首届在初中招生,这年秋季开学,我就走进了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

随着第一届初中生源新生的到来,师范学校也全方位调整了管理和教学的策略。学校对我们是文化课和体艺课两翼并举。音乐课上,我们学视唱、学风琴,学唱的第一首歌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当时十五六岁的我们唱着这欢快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心中充满了“美妙的春光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自豪感和“创造奇迹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使命感。这首歌也似乎奠定了我的教育人生的主旋律。

中师毕业,我们都回到各自的家乡,做了小学或初中的教师。转眼四十年快要过去了。但我们再相会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仍然是最底层的一线教师。也不须回首往事,只看每个人的脸上就已经写满了沧桑。

我们这一届中师生,似乎是被命运开了个小玩笑。当时国家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师范生,因为那时教师太缺乏了,需要一条“快捷通道”。就以我的小学和初中为例,我的小学老师全部是民办教师,我的初中老师也有一半是民办教师。我们这一届中师生也似乎树立了负面的榜样,我们上中师后,每年都有不少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不上高中而坚持复读考中师,这种情形持续了十多年。

参加工作之后,我们面对的是重重压力。首先是学历的压力。在教师的学历系列中,中师是最低的学历,于是我们又都走上了一条在职学习提升学历之路。我自己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过了专科和本科。

其次是生活的压力。我们绝大多数出身农村,父母是农民,绝大多数人又组建了自己一半是教师而另一半是农民的“两半户”家庭,我们工作日教学而节假日务农,好多人也就因此在农村学校坚守到老。我曾看到一位资深教育媒体人这样说:“所谓坚守不过是无能的代名词。有能力谁不会向上走?”我被这句话深深刺痛,他是不会知道我们的境遇的啊!

第三是待遇的压力。尽管我们通过努力弥补了学历的不足,但我们和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却始终存在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的“专业年限”要折半计算,人家上大学的时间算“教龄”我们上师范的却不算……

在大学生遍地的今天,我们的脸上始终贴着“师范生”的标签。前不久就有一个人对我这样说:“国家现在应该让你们这些师范生早些退休的,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他们肯定都比你们强啊!”

但我们这一届中师生也确实拥有太多后来的大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师范时,我们接受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因为招来的都是各个初中的尖子生,文化课的学习不会成为负担,我们就把更多精力花在体艺课上,花在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上,花在课外阅读上。

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自己都能组织各种班级活动,不少人现在都成了某个方面很有影响的行家里手。同时我们也是书没“读够”的一个群体,在师范里疯狂地读书,工作后几十年如一日地读书。我们没有撕过书、烧过书,却只有永无止境地买书、读书。直到现在,我们还仍然是许多教育研究和文化艺术等活动的中坚力量。

“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届初中应届中师生,也许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今我们老了,但回首往事,我们心中无愧——“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师生  中师生词条  有愧  有愧词条  一代  一代词条  回首  回首词条  往事  往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