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下发了本年度教研成果奖的获奖名单,细细查看近150项各类获奖项目,笔者发现,地处农村的学校获奖项目仅十多个,其余获奖项目均来自城区规模较大的学校。这种情况与近几年大力补充农村师资,提升农村教学质量的努力反差较大。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农村学校难以在教研方面有所突破呢?
第一,农村学校教研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长教研意识不足。大部分农村学校校长无法很好地理清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多有不同程度“重教学,轻教研”的问题。二是农村学校缺乏教研骨干力量。大批年轻学生的加入,使得农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教学骨干、教研骨干仍可遇而不可求,大多数学校仅有1名县级层面的骨干教师。缺乏教研骨干力量的引领和带动,教研就难以成为教学生活的一部分。三是教师的教研意识不足。许多农村教师对教研工作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有的教师觉得自己身处农村,做教研工作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不愿也无力去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的思考、总结,难以形成富有教学特色的教研成果。
第二,农村学校教研体制滞后。学校教研工作的体制是教研发展的动力来源。诸多农村学校由于思想意识、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条件限制,只是被动的接受上级教研部门的任务,不能自发形成内生的研究制度。以研究课题申报为例:规模较大的城区学校一般在申报之前都会组织有丰富申报经验的教师介绍经验,有的还邀请更高层面的专家进行申报指导。但在农村学校,课题申报仅被视为个人行为,许多有能力无经验的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而放弃。此外,城区学校对优秀的教研成果还会有一定的物质奖励,这对教师来说是莫大的肯定。农村学校不具备上述制度或制度有名无实,严重制约了教研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第三,教研部门对农村学校客观“轻视”。对于农村学校,教研部门存在一种主观上“重视”,客观上“轻视”的现象。以常见的优质课、教学技能竞赛为例,为了确保好的名次,教研部门仅在城区学校选拔参赛教师,即使农村学校有能力突出者,也没有机会去参与。各类各级培训同样如此,由于农村学校众多,能分配到各校的培训名额本就十分稀少;若是县区级以上的培训,绝大多数参训者就都来自城区学校了。
教研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更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利器”。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提升农村学校的教研水平,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研队伍。
第一,强化问题意识,大力开展微研究。农村学校的教师不一定要去做高大上的研究,而是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研究可以立足于学校实际、课堂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结合自己工作中的案例归纳总结得出。这样的研究不难驾驭,也容易找到解决方案。以学校管理为例,农村学校缺乏音、体、美、心理等学科的专业教师,找出适合的解决办法,这就是以问题意识引领的研究。再以教师教学为例,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如何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也是教师能做的教研,做好了,还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
第二,注重骨干教师引领,建设人才梯队。对农村学校,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给予保障:一是保证骨干教师的数量,这需要教育部门在师资配置方面综合统筹,加大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尽量不选调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二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学校要创设平台使骨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如在校级层面开设骨干教师工作室,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让骨干教师带动某一学科发展,进而带动学校的教研发展。三是保障梯队建设合理有度。教研部门、学校要在不同层面按照学科、年龄、级别形成人才梯队,确保农村学校的学科、教研不因某一骨干教师的调动而下滑。四是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对于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要给予他们外出跟岗培训的机会,让其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三,关注制度建设,完善奖励机制。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尤其是教研制度方面,要突出实、细、严。实是要结合本校实际、教学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教育实际;细是要考虑到教研包含的诸多方面,比如常规教研、技能竞赛、课题研究等;严是要把好进口关,全程监督检查,做好验收关,不应付,不含糊过关。教育部门要重点扶持农村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让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多参与外出培训、课题申报、各类竞赛。学校不能以办学经费少等理由回避奖励,要大力表彰和奖励有成果的教师。这种奖励不是随机性的,要以建章立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正确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