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堂是教学常规里明确禁止的一种教学行为。在各种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拖堂一般都是“一票否决”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我想,只要是一个每天都要上好几节课的教师,从来没有拖过堂的,不敢断言没有,但也恐怕是极少的。这是由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决定的。
我们可以把教学和演戏做一个比较。演一本戏,从全剧内容到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定并经过反复排练的,但即使这样,同一班人马演出同一本戏,也是很难做到两次演出在时长上能分秒不差的。那么教学呢?教学和演戏正好相反,演戏是“照本宣科”,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却是“生成”。尽管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处于一种动态生成的状态的。而且越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生成的内容就越生动、越丰富,时间上就越不能将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精确到秒的设计和控制。因此,对一个一线教师来讲,要他在每一堂课上都能在下课铃声响起的同时喊“下课”,那恐怕很难。
当然,论证拖堂很难避免,并不是要得出“拖堂有理”的结论。教师上课不能拖堂,这既是教学规范,也是基本常识。因为一个课间就10分钟,而且一般学校还都设置了“预备”铃,要求学生提前两分钟进课堂,这样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也就8分钟,如果再拖上几分钟堂,学生活动莫要说起,上厕所也没时间啊!再说了,下课铃一响,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不在课堂上了,因此即使拖堂,实际上也是不会有什么教学效果的。
还有一种拖堂现象与学校管理不无关系。有的学校为了落实安全责任,把课间分给前后两节课的任课教师负责并要求“无缝对接”,谁负责的时间段内出了问题谁就要承担全部责任。但事实上学生的课间活动仅凭任课教师是无法“负责”的,比如学生有去室外的也有不去的,有去男厕的有去女厕的,一个任课教师怎么管理呢?于是有的教师就干脆图省事用拖堂的方式不让学生走出教室。
总之,拖堂毫无疑问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行为,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又很难杜绝。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努力来克服这种教学行为中的顽疾。从教师方面讲,应该把不拖堂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伦理。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安排中,尽量对一节课结尾的内容和时间做出弹性设计;另一方面,严格控制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尽可能地避免下课铃响后还喋喋不休或我行我素。
学校管理方面讲,要从制度上保证把课间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同时也不要把学生的课间捆绑给任课教师。另外在“拖堂”概念的界定上,应该适当有点弹性,如果下课铃响的时候教师(或学生)的话说到了一半,那还是让他说完为好。而这个弹性限度,一般来说以不超过半分钟为宜。从对教师的“定向管理”上讲,如果一个教师偶尔出现拖堂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经常拖堂,那就需要对他进行重点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