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蒲公英评论有评论员发表文章认为,当前教育领域有很多不合理的“惯例”,如品德与社会课、科学课等学科的考试时间长,学生做完后在考场“无所事事”,试卷每年题型相似,考试内容多为课本原文等。除了这些不合理的“惯例”外,在科研项目、人才评定、教学成果等学术评审中,找熟人、“递条子”、打招呼、探门子、请客送礼等现象盛行,严重损害了教育学术的公平性。
首先,学术评审打招呼助长了人情评审的歪风。学术项目评审前,一些申报单位和个人就开始动员各方力量,四处打听评委的信息,然后通过发短信、打电话、登门拜访、请客送礼等方式与评委拉关系、套近乎。其实学术评审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但这些单位和个人到处找门子、打招呼,造成了一种学术评审前不打招呼就会吃亏的氛围,助长了人情评审的歪风,必须坚决反对。
其次,学术评审打招呼损害了学术评审的公平。学术评审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公正的学术评审有利于推动教育科学的进步,是新时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所必须坚持的方向。但学术评审打招呼,部分评委禁不住人情诱惑,在评审中容易偏离评审标准,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风气。把合格的淘汰出局,把不合格的评审上去,不仅有违学术评审的初衷和精神,也将严重损害学术评审的公平。
再次,学术评审打招呼不利于学术人才的成长。学术评审打招呼让不少科研人才在学术评审的集中期花大量时间去找关系,浪费大量精力去做与学术无关的事情。如果科研人才公关不成功,该被评审上的项目没有被评审上,则可能导致科研人才的全部心血付诸东流,挫伤他们搞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因此,学术评审打招呼的惯例会严重妨碍学术人才的成长。
要改变学术评审打招呼的乱象,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严格的管理举措,增加学术评审中拉票公关、打招呼等行为的违规成本。比如,将参与打招呼、说情的双方列入黑名单,给予失信认定,或者予以公开曝光,限制其参加科研学术活动等。要通过这些举措净化评审环境,真正做到学术优先、技术优先、能力优先,让学术评审远离打招呼、拼关系的歪风邪气,永葆学术界风清气正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