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上讲台的第二年,我作为学校唯一的年轻老师被推上了教务主任这一岗位。虽然全校教职员工才9人,却有同事恭维我从此“走上仕途”。理由是,由教师走上管理岗位的人有很多,由管理岗位回归教师岗的却少之又少,“能上不能下”是学校管理中的惯例。不过,同事的恭维未能成为现实,我至今仍扎根于三尺讲台。对于同事所谓的“能上不能下”,我倒是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能上不能下”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新的管理者上任,前面的人该如何安置是一个难题——让其休息却没到退休的年龄,让其回到普通教师队伍当中,当事人心理落差又较大,于是,多另辟闲职以供之。对于从管理岗下来的人而言,这是一种补偿,让其安心让位;对于继任者来说,这是一种保障,从此一心一意搞管理。只是管理队伍便日见臃肿,产生的后果首先就是普通教师的课业负担加重。领导管理者的工作量是换化成课时计算的,管理人员享受减免课时数等待遇,这些课时便转嫁到普通教师身上。长此以往,便扭曲了老师们的价值取向——想轻松舒服吗,进阶到管理层吧。
其次,“能上不能下”增加了学校管理工作难度。学校管理离不开制度,若制度前面人人平等,则政令畅通。但是,在“能上不能下”的校园当中,“老领导”是特殊群体。在一些学校,部分退居二线的领导管理者能调整心态,积极照顾、提携新人,接受新任务,以个人魅力赢得同事们的认可。而在部分学校,一些修为不足的领导管理者时时以“前辈”自居,消极对待学校工作。如何平衡好各种关系,常常令继任者颇感棘手。
再次,“能上不能下”降低了教师专业发展可能性。多数学校管理者本来也是教师,走上管理者岗位,其实拥有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双重发展方向。若处于“能上能下”的机制中,管理人员自会学会“两条腿走路”。但在“能上不能下”的情况下,学校管理层往往会忽视“跟我上”的积极作用,现实中很多管理人员不兼任主科就是明证。被提拔上去的人之前多为优秀教师,而“能上不能下”的机制让这些昔日的优秀教师中途折翼,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了不少损失。
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能上不能下”现象则违背了这一规律。在“人文关怀”的幌子下将教师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对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极为不利,这一问题亟待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