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治理校园欺凌,不能忽略了监控盲区

近期,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的治理方案,部分地区还公布了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举报联系电话。其中,北京市东城区更是明确规定,如发生欺凌事件,各校应在10分钟内口头上报。

校园欺凌往往防不胜防,是因为此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偏僻、隐蔽的场所,比如厕所、学生宿舍内部,以及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这些地方由于不可以或无法安装监控器,是监控的盲区,因而成为学生施暴的高发地。

因此,当前治理校园欺凌的重点,除了加强教育外,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消除监控盲区。有些地方不能安装电子“天眼”,就要安排“人眼”。与“天眼”相比,“人眼”的作用更突出——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制止欺凌事件,而且能够有效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所谓安排“人眼”,就是要落实巡查和护送制度,采用联防联控的方式,彻底消除监控的盲区。

一方面,落实巡查制度,加强隐蔽场所的监控和监管。在校园里,欺凌监控的重点区域是厕所、学生宿舍等场所,重点时段是课余时间。学校要建立教师值日巡查制度,在重点时段,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查,防患未然。凡是“天眼”监控不到的地方,在重点时段要有专人巡查,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干预和处置。

另一方面,落实护送制度,加强偏僻路段的监控和监管。欺凌事件的另一个多发地就是学生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有些路段,比较偏僻,行人稀少,施暴学生往往选择在这些地方对其他学生施暴。因此,消除学生上学和放学路上偏僻路段的监控盲区迫在眉睫。对于没有家长接送的学生,可以借助其他家长的力量,或招募护送义工,成立义工护送队,负责护送学生上学和放学,减少学生在上学和放学路上被其他学生施暴的几率。

此外,要积极提倡学生结伴而行。校园欺凌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双方力量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就是强对弱,或者一个群体对一个个体。学生结伴而行,可以相互照应,遇到欺凌,也能及时报告。

没有“天眼”的地方要有“人眼”,只有监控全覆盖,才能够对施暴学生产生震慑作用。因而,“人眼”监控要制度化、常态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盲区  盲区词条  欺凌  欺凌词条  治理  治理词条  忽略  忽略词条  监控  监控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