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坐在教室里上课、第一次写作业、怎么回答老师的问题、上体育课是否知道脱外套、放学老师交代了什么事情……懵懵懂懂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对上学的具体要求并不清楚,一切都需要从头学习。孩子的“学之初”应该怎样有个好的起步?不少家长为此操心、着急,有的家长甚至在头一个月焦虑得失眠,总担心孩子写不好字、达不到要求、比别人落后。(6月29日中国教育报)
面对孩子“学之初”,家长焦虑的原因有二:一是受根深蒂固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教育理念的诱导,以及社会上各种“提前学”思想的影响、家长倍感有面子的“晒娃”等的裹挟;二是一些家长缺乏对一年级孩子学习特点的认知,忽视了孩子两个“不可能”(考虑问题不可能周全、保持专注力的时间不可能过长)、三个“容易”(容易忘记任务、容易被打扰、容易缺乏自信)等特点,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看待孩子,把孩子的阶段性特点看成问题和缺点。
事实上,“不可能”和“容易”等这些家长眼中孩子的“缺点”并非是孩子的真实情况,只是过渡阶段的“假性缺点”。只要家长恰当地给予提醒、引导,辅之学校老师的不断要求、规训,这些“缺点”很快就会得以改善甚至完全消失。如果家长过分焦虑,甚至要求限时纠正,不仅效果差,还会损害孩子上学的积极性。所以,家长对孩子“学之初”的一些问题,不应惊慌失措,而应该静心做好几件事。
首先,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恰当地提出要求。初上学的孩子凡事不可能考虑周全,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常常忘记自己是在上学,因此,偶尔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实属正常。家长看到或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反馈后,不能急于求成或下达“不准”禁令,正确的打开方式应是就事论事,给孩子讲清楚错在哪里,然后经常性地温情提醒。
其次,应耐心培养、渗透任务意识。“学之初”的孩子往往任务意识淡薄,很多孩子记不住老师的要求,有个别孩子几乎听不懂老师的指示,如不知道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甚至弄错上学和休息的时间。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通过加强与老师或孩子同学家长的沟通,提示学生回想任务;给孩子布置一份能胜任的任务,比如给金鱼喂食、给花浇水等,给孩子创造尽早养成任务意识的环境条件。
再次,应多途径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学之初”的孩子存在种种“缺点”,并非是因为笨,而是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心思稚嫩,还有的是由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够强。如果家长不断要求,而孩子总是难以达到,孩子就会很焦虑、害怕,觉得自己什么都做错。因此,对于“学之初”的孩子,家长不必怒气冲冲地指责、埋怨,恰当而巧妙地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心才是第一要务。